第187章 冬暖式蔬菜大棚(第1/2 頁)
所謂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也叫日光溫室大棚。 第一代的溫室大棚,還比較簡陋原始,就是把春暖式大棚的牆體從0.4米加厚到1米,在農田裡用土夯製成一高兩低三道土牆,最高的正牆三米左右,兩側牆體斜向依次降低高度。而上邊的薄膜,從普通的塑膠薄膜換成了無滴膜,薄膜上覆蓋的保溫的簾子,也從一般的草簾子換成了保溫效能更好的稻草簾。 而唐偉東直接來了個跨越,用上了第三代的大棚技術,倒不是不想用更先進的,而是四代以後就需要機械了,這無形之中就大大增加了成本,人力就能辦到的事,為什麼還要花這個冤枉錢呢。 其實第三代大棚建造技術,跟第一代區別不大,只是買細節上更完善了。比如,為了增加大棚內的二氧化碳儲量,擴大了大棚的空間,牆高從3米加高到了3米半(其實就是向下挖了半米,做了一個下沉),這樣整個空間的跨度就加大了,空間大了也就可以容納更多的二氧化碳。牆體也從夯土牆換成了保溫效能更好的麥穰泥坨牆。把用鐵絲固定的薄膜,改成用繩壓法,這樣就不用把薄膜弄的全是窟窿了。 保溫效能的改善,可以使大棚內的溫度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溫度,而二氧化碳儲量的增加就更不得了了。大棚內二氧化碳的多少,直接影響蔬菜的產量,就拿黃瓜來說吧,用第三代大棚技術建造的大棚,每畝的黃瓜產量平均可以達到9000公斤以上,別忘了,一個大棚一般都是兩畝到兩畝半,這產量,想想都喜人,這哪是蔬菜啊,這簡直就是種錢。 現在正是種菜的好時候,唐偉東自然是想抓緊準備,爭取到春節前後大賺一筆。 村裡的基本是沒有閒人了,想找人幫忙很難,唐偉東只能放出訊息去,花錢僱傭其他村的人來幹活。 都是農家的老把式了,地裡的活誰不會幹?平時都是土裡刨食的老農民,現在幫人家種點菜還能有錢拿,誰不想搶著幹,得到訊息的當然趨之若鶩了。 當時蓋雞舍的時候,已經順手把大棚的牆體建好了,只是當時正值要入夏,氣溫升高,大棚根本用不上,同時也需要晾曬一下,唐偉東才沒完全建完,只和露天的土地一樣,種上了應季的蔬菜。 現在就不一樣了,天氣要轉涼了,馬上就到大棚一展身手的時候了,自然要把它建完收拾妥當。 這時還是交給爺爺唐繼謙來做,唐偉東這個二把刀,只負責技術指揮。僱來的工人,在飼料廠名義上的廠長唐繼謙老爺子的帶領下,在唐偉東的親自指導下,對所有的大棚,展開了大改造。 先是把種過菜的大棚內土地全部翻了一遍,把土翻鬆翻細,把那些菜根、雜草、小石子之類東西全部挑了出來。然後把雞舍裡早已儲備多時的雞糞撒到了裡面,雞糞對大棚來說可是大補,唐偉東就見過幾十年後,很多專門以賣雞糞為業的生意人,目標客戶都是種植大棚的那些人,生意還都做的蠻好。 再之後,就是立水泥柱,架竹竿,鋪薄膜,上草簾子,直到這時,一個完整的大棚才成型了。 不過這還沒完,還要把早已準備好的菜苗移植到大棚裡邊的地裡,再在菜苗的上方,由上至下拴上一條條的繩子或者鐵絲,以便蔬菜的莖蔓攀爬。做完這一步,一個蔬菜大棚才算是真正的成型了,日後只要注意通風、澆水、除蟲就可以了。 這些事,唐偉東同樣是僱人來做的,再採摘之前,一個人可以照料幾個大棚都沒問題,別看唐偉東大棚建的多,其實也用不了幾個人,就算每月每人發30塊錢的工資,唐偉東都是血賺的。 而30元對現在的一個農民來說,可不是個小數額,有的是人爭著搶著想來幹。到了採摘的時候,那就必須要僱人了,要不人少了根本幹不過來,人工花銷的大頭在那時候呢,好在現在人工成本極低,不會出現幾十年後那種收大蔥人工費一米120元,大蔥一斤卻只能賣1-2毛的尷尬情況。 一個大棚一年可以種春秋冬三季,現在種上,秋天可以收穫一波,到了春節前還能再收一波,過了年開春之前又能收一次。除了秋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