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7章 坎部:花家的最後一個藩屬國(第1/2 頁)
坎部,也是位於之前提到過的,帕米爾高原上的、那八帕中的一條河谷中。
——八帕,八條河谷。
高仙芝曾經在這裡打過一次著名的戰役,胖揍過吐蕃,但自從安西都護府撤回了之後,除了元朝又統治過這裡之外,他們跟花家其實已經沒啥多大的關係了。
後來是一直到清朝,雙方才再一次建立起了父子的關係!
當時,坎部和大清之間,還隔著一個準噶爾,清廷把準噶爾給滅了,這才又讓坎部發現了原來的“爹”。
於是,在1759年,清廷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打通了通往中亞諸國的道路後,已經在花家的史書上,消失了一段時間的“小勃律”,再次重新回到了花家的面前。
只不過,當年的“小勃律”,現在已經叫做“乾竺特”、“罕薩”、“棍雜”、“洪扎”、“喀楚特”,……
當然,坎巨提和坎部,是最經常用到的稱呼,這些都是在清朝的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
清廷將帕米爾高原全部收入囊中,再一次將花家的勢力延到了這裡之後,坎部一看,“喲呵,原來俺爹還在呢”,這不行,必須得立刻“認祖歸宗”啊,……
也是從此之後,雙方再次建立起了聯絡。
原本坎部是要求直接加入花家的,可惜清廷有點看不上他們,不願意收他們,只讓他們做了一個藩屬國。
——當時坎部的地盤很大,但實際上只有六七千人,而且還都是在一些環境惡劣的崇山峻嶺之間,實在是入不了清廷的眼。
所以清廷就給了他們一個和“半島”、“琉球”、“暹羅”等二十一個地方,一樣的待遇,也就是“藩屬國”。
當時清廷給他們定下的規矩是,三年上供一次即可,也就是象徵性的,代表著花家對這享有管轄權,是他們的宗主國就行了。
甚至清廷都懶得管他們,之後都是由西域省這邊代管的,這樣的方式後來也一直延續了下去。
可坎部的這些人卻不同意,強烈要求一年朝貢一次,不答應還不行,最後“迫於無奈”,清廷也只好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你猜,坎部每年的“貢品”有多少?說出來能嚇死你!
由於坎部實在太窮,人口也只有六七千人,所以他們一年只向宗主國清廷,進貢一點五兩金沙。
是的,你沒看錯,是一點五兩,不是十五兩,更不是一百五十兩,哈哈哈,……
而且,由於從坎部到京城的路途太過遙遠,他們還都是將“貢品”,交給清廷在西域省的辦事機構,請他們代為轉呈的。
常言說的好,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貢品價值雖然不高,但這也代表坎部心向孃家的一份心意不是!
因此,清廷在欣然接受之餘,也按照朝貢的理解,每年賞他們兩匹錦緞。
你也沒看錯,清廷也不當冤大頭,就給他們“回禮”兩匹錦緞,意思意思也就得了。上面灰色的那條走廊,就是唐老闆實控的瓦罕走廊 這樣和諧的場面,一直持續了很久很久,在之後的歷史中,哪怕是坎部的頭領變動,都會向清廷駐西域省的機構進行報備。
哪怕到了近代,兩次鴉片戰爭已經把清廷打出原形了,坎部仍然和清廷保持著緊密的聯絡。
但這樣和諧的場面,一直到了1891年就結束了,因為大嚶帝國終於對坎部下手了。
此時的坎部,全部人口加起來,也不過才區區萬餘,而且還分居各地,自然不會是大嚶帝國那些龍蝦兵的對手。
坎部無力抵抗,只能逃亡西域省,向爸爸求救。
這會兒的清廷,自己都是日暮西山、風雨飄搖的境地了,哪還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乾兒子啊。
但面對藩屬國的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