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盡釋前嫌(2)(第1/4 頁)
合同列印好後,在江雪梅的見證下,幾位村民、村長和上海來的徐敬堯簽定了土地徵用合同。
“徐先生,和幾位農民朋友簽了合同,這件事還沒有了,你們徐氏宗族必須把祠堂土地使用證辦下來,這樣才合規合法,”江雪梅道。
“謝謝江縣長關心,回頭我就去土地局辦理相關手續。”徐敬堯客氣說。
送走徐敬堯和幾位村民,江雪梅才回到辦公室。憑心而論,此事處理的並非完全合規合法,該宗祠實際上就是違建,因為它什麼手續也沒有,但什麼手續沒有它能建起來,而且建起來都4年多了。當時徐敬德身為江州縣委書記,由於他公權私用,把宗祠建了起來,沒有任何人說它違不違規,合不合法,由此可見,當手握重權之人一旦不能嚴於自律,秉公辦事有多麼可怕,黨紀國法都要繞著他走。
若要細究這世間諸般難題之中何者最為棘手,恐怕多數人都會感到頗為躊躇難決,但依鄙人之見,則當首推歷史遺留問題無疑。
此類問題往往牽涉甚廣、錯綜複雜,其根源可追溯至久遠的過去,歷經歲月滄桑變遷而積累至今;且因時代背景不同以及人們觀念差異等因素影響,解決起來更是困難重重。
面對如此艱深晦澀之難題時我們需保持冷靜客觀並深入探究才能找到合適方法去應對和化解它。同時也應該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與教訓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或者將其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從而推動社會向更好方向發展進步。
徐氏宗祠就屬於歷史遺留問題,所以江雪梅處理此事採取的是折中的辦法,並沒有生硬地按照相關法規強行把其拆除,而是採取補救措施讓其合法化,當然也顯得人性化。她認為這樣你才能避免造成社會矛盾,拆個宗祠很簡單,挖機一開頃刻間就夷為平地,而這樣簡單的做法,拆的不是一座祠堂,拆的是徐氏一脈所有人的心。這樣不利於江州的長遠發展,更不利於江州和諧社會的建立。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聽到“和諧社會”和“和諧發展”這兩個美好的理念,但真正要將它們付諸實踐卻並非易事。
所謂和諧社會,就是一個充滿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樣的理想境界聽上去令人嚮往,但要實現它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首先,構建和諧社會需要解決眾多現實問題,如貧富差距、社會矛盾、環境汙染等。這些問題相互交織,錯綜複雜,解決起來絕非一蹴而就。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新的問題也會不斷湧現,這使得和諧社會的建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其次,和諧發展要求經濟、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協調推進。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例如,為了追求經濟增長可能會犧牲環境質量;注重社會穩定又可能影響經濟活力。如何在各方面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可持續的和諧發展,無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此外,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因素也對和諧社會的構建產生重要影響。要讓每個人都樹立起和諧意識,自覺踐行和諧理念,需要長期的教育引導和文化薰陶。
總之,雖然和諧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美好而崇高,但要真正做到卻困難重重。這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有力推動,更需要全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夠逐步邁向那個我們心中理想的和諧未來。
顯然,江雪梅正在用實際行動在工作中踐行。
下午,江雪梅正在辦公室聽土地局局長彙報工作,大門口值班室來電話說有一個名叫何曉梅的女子找她。她也沒在意就隨口說了句,“你叫她等會,我這邊正在有事。”說完她就把電話掛了。
她叫來秘書道:“大門口值班室來電話說有人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