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年下半年:適應國外生活(第1/4 頁)
趙山文雖然已經是成年人,而且很小就開始離家求學,但國外的生活環境跟國內有很大不同,獨立生活能力已經很強的他也用了兩三個月時間才完全適應澳大利亞新環境的生活。
來到一個新環境,面臨的第一大主要問題是吃飯問題。在初到澳洲的幾天,趙山文在學校裡轉悠,試圖找到像國內學校裡那樣便宜實惠的大食堂,事實證明沒有。
趙山文住的公寓樓下有四個餐飲店,學生活動廣場有五個餐飲店,其中有一個還較大,但都不是大食堂,都是像肯德基、麥當勞那樣的快餐店。市中心餐飲店較多,都是商業運營的。
趙山文出國初期曾嘗試在學校裡的餐飲店吃飯。學校裡的餐飲店大都是西餐,每份餐食的價格大概在10到30澳元左右,趙山文一次花10澳元點了一份,僅僅是三片烤麵包和一些覆蓋在麵包上的番茄丁。
學校裡有一家中式快餐店,一份米飯和一葷一素需要15澳元,基本能吃飽也合口味。學校裡吃飯最便宜的是宿舍樓下的比薩店,最便宜的比薩5澳元一個,趙山文連續吃了四天,一開始感覺味道挺好,慢慢感覺到肚子不舒服,最後拉肚子了,可能是腸胃不適合長期吃這種食物。
在嘗試了一段時間後,趙山文發現在學校裡的這些餐飲店吃飯,一般一頓需要15澳元左右才能吃得勉強可以,要20澳元左右才能吃得好。
趙山文也曾嘗試到市中心的餐飲店吃飯,發現價格也跟學校裡的餐飲店差不多,一頓一般也需要15澳元左右。15澳元聽起來數字不大,但換算成人民幣是75元多,這相比國內的一頓飯的確貴不少,即使只是一頓簡單的快餐,也相當於在國內下館子了。
在留學初期,趙山文經常飽一頓飢一頓,他慢慢體會到了其他同學介紹的留學經驗:到了國外要學會自己做飯吃。
在餐飲店吃飯,一方面是不合口味,另一方面是價格貴。如果一個月每天都在外面吃飯,即使一天只吃兩頓飯也得30澳元,一個月光吃飯就需要900澳元左右。而趙山文的獎學金生活費是每月1700澳元,每月的其它固定支出有房租1050澳元左右、健康保險費74澳元、電話費50澳元,只剩下500多澳元,不足以支撐他每天在外面吃飯,而且生活中還有其他瑣碎的開銷。
趙山文觀察自己居住的本科生宿舍裡的設施,公共廚房裡燃氣灶、電爐、烤箱、冰箱等一應俱全,只要再買一些自己的鍋碗瓢盆就可以做飯了。
這個宿舍的房租裡已經包含了水、電、氣等費用,無論使用多少也不會再多收錢。廚房裡雖然有一些共用的鍋碗瓢盆,但趙山文感覺吃飯的廚具還是有一套私人用的比較好。
由於自己在澳洲只是一段時間,為了節省開支,趙山文準備買一套二手轉讓的廚具。在瀏覽一些澳洲華人的中文社群論壇和網頁中,趙山文發現不僅有出租房屋的,還有賣各種生活用品的,特別是一些馬上要回國的同學都急於賣出自己的留學期間的生活用品。
趙山文比較選擇後聯絡賣主談價格,從一個女生手裡買到了一個電飯煲,從一對訪問學者夫婦手裡買到了一整套廚具。這對華人夫婦是國內大學的老師,跟趙山文一樣是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出來交流的訪問學者,由於馬上要回國,把全部廚具都連賣帶送地給了趙山文,只象徵性地收了一點錢。買到一套廚具後,趙山文進行全面清洗,變成自己的廚具。
趙山文居住的公寓樓下有個華人開的小超市,裡面能買到華人常用的生活用品,米麵油和各種調料都有。
有了自己的廚具後,趙山文就在樓下的小超市裡買速凍水餃、湯圓、包子、麵條等容易做的食材回來煮或蒸著吃,明顯比在外面吃合口味,而且生活成本一下大幅降了下來。
隨著對環境的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