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博一第二學期:學術研究(第1/4 頁)
進入博一第二學期後,趙山文的生活圈子沒有發生變化,仍然主要跟同門和同班同學來往較多,除了跟進申請出國留學的事,每天的活動仍然是上課、上自習、聽講座、做研究。
在長時間不見面後,趙山文和姜婧的關係逐漸淡化,他慢慢也沒有了初識時的激情,不再給姜婧發訊息了,真的只把她當個同學看待。這主要是由於姜婧現在沒有談戀愛的打算,長時間對趙山文冷淡。另外,趙山文也考慮到自己後面可能就要出國交流了,一年半時間都不在國內,再追求女生也不現實。
趙山文這學期申請做了經濟學院研究生高階宏觀經濟學(2)課程的助教,這門課程是他8門經濟學高階課程裡學得最好的1門。上這門課的是跟自己同級的非碩博連讀的同學,由於入學早晚不一樣,趙山文做了自己同班同學的課程助教。
在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前,趙山文先後上了三次輔導課,由於講課邏輯很清晰,同學很容易聽懂,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透過做這門課程助教,趙山文加強了與同年級博士的交流,認識了一些好友。
轉型與發展經濟學課程是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生的必修課,上課老師專題介紹其在轉型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透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趙山文加深了對20世紀90年代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轉型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認識。上課老師很注重制度變遷在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詳細分析新中國60年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係,這讓趙山文很有共鳴,進一步強化了制度對經濟發展基礎性作用的認識。
經濟思想史研究是趙山文修讀的專業選修課,上課老師分專題講解貨幣金融學說史、古典主義及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說史、凱恩斯及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說史、制度經濟學說史、經濟增長學說史、產業經濟學說史、非主流經濟學說史等內容。透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趙山文進一步加深了對歷史上經濟思想的認識,尤其是制度和經濟增長方面的知識,對他以後完成博士畢業論文起到重要作用。
在博一第一學期完成收入分配的庫茲涅茨倒U曲線文獻綜述基礎上,趙山文第二學期開始著手寫兩篇關於收入分配的庫茲涅茨倒U曲線的小論文,一篇側重理論分析,一篇側重實證分析。
一般情況下,同一論點的理論和實證應該寫成一篇論文,趙山文一開始也是這樣計劃的,但寫作過程中發現需要闡述的內容太多,一篇論文寫完會篇幅過長,而大部分期刊發表小論文都是有篇幅限制的,不得不寫成兩篇。
經過長期學習,趙山文對一個經濟體的收入分配已經有了自己的深刻理解,在一個經濟體內,每個家庭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工資收入和財產收入,工資收入差距由人的綜合素質差異導致生產能力不同形成,而人的綜合素質是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加上後天努力和一定的營養、健康和教育形成,財產收入差距由家庭佔有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本的差異形成。另外,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城鄉之間由於地理位置、生產內容和技術水平等的不同會形成結構性收入差距。
根據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原因,趙山文在學術界第一次將收入差距分為三類:由個人稟賦和努力差異形成的自然性收入差距、由社會制度公平與否形成的制度性收入差距、由技術創新引起的結構性收入差距。
自然性收入差距在任何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經濟體中都是不可避免的,這種差距是被人們所接受的。
一個經濟體的制度趨於公平會縮小收入差距,制度趨於或者維持不公平則會擴大收入差距。
當經濟體發生如工業革命這樣的技術創新時,最早採用新興技術的人群首先獲得高收入,這會擴大收入差距,形成“領跑”的力量,而後其他人群逐漸接受新興技術提高生產能力從而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