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要書(第1/2 頁)
1998年9月,小山文三年級開學後,明雨村小學來了一位叫劉昆的新老師。劉老師是一名正式老師,此後長時間都在明雨村小學任教,小山文的三年級和四年級都跟著這位劉老師學習。劉老師有點微胖,戴著副眼鏡,倒也是個斯文的讀書人,對孩子當然也沒有打罵。
三年級和四年級,小山文已經有一定的識字量,開始學習簡單的課文,像《閃閃的紅星》《我要當紅軍》等課文,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數學方面,小山文學習了四則運算、圖形、數量關係、單位換算等內容。小山文家有一座鐘,他從小就會看了,在學讀鐘錶數的時候,小山文比其他同學明顯佔了優勢。當劉老師問到一個鐘錶數讀得對不對時,其他同學總是跟著小山文決定舉不舉手。
劉老師是個全科老師,不僅能教語文和數學,還讓這群孩子學習了點音樂、美術、體育方面知識。
音樂學習上,其實沒有學習音符音律,就是老師唱一句學生跟著唱一句,一遍又一遍地唱,直到學生都條件反射式地會唱了為止。小山文學會了人生的第一首歌——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慷慨激昂的旋律總讓小山文跟著激動興奮。還學會了《水手》,“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這句歌詞以後每每會在趙山文的腦海裡印現。
美術學習上,一盒彩筆是孩子的最愛,每個孩子都愛那五彩斑斕的顏色。小山文雖然在畫畫上沒學出什麼樣,但從五顏六色中也感受到了藝術的美。
體育學習上,劉老師帶著學習了站立、稍息、立正、向左看、向右轉等動作和跑步、跳遠、跳高等運動。那時候的農村小學條件有限,小山文沒玩過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類。有一段時間,不知道誰帶了一個類似足球的皮球在學校裡,所有孩子都在教學樓前的操場上爭相追逐著踢踢那個皮球,直到有一天踢壞了。
這兩年,小山文交了很多朋友,每天跟這些發小在一起玩、一起學習,總體上過得算是無憂無慮。小山文的父親還是村長,這讓他在這群孩子裡或多或少有些自豪感和優越感。
晚上放學後,小山文經常跟李飛等四五個小夥伴去地裡割餵豬的豬草。他們各自揹著個竹籃,有的小夥伴有時帶點家裡醃的滷豆腐出來分享。去到地裡後,這群小孩會先玩會兒撲克,到太陽快落山了,才割了豬草揹著回家。
隨著慢慢長大,小山文也第一次捲入了社會。這兩年的期中期末考試中,小山文沒得第一名的時候,得第一的經常是他的遠房堂哥趙永平。這樣一來,班裡同學和村裡人總是拿他倆做比較,都說不是趙山文第一就是趙永平第一。兩個孩子就這樣陷入了競爭的旋渦,彼此把對方當競爭對手。
“爭”是人產生痛苦的一個根源。無論有意無意,身處社會里的人都不得不面臨競爭。競爭得勝者會贏得鮮花、掌聲和讚許的目光,競爭失敗者就會面臨異樣目光的傷害。小山文在沒能得第一的時候,就不開心,不過孩子也總是暫時的。
趙山文在童年時已經表現出了對讀書的濃厚興趣,他喜歡讀書。有一次,趙田剛帶著小山文到山陵縣城趕集,走過一個路邊的書攤時,小山文突然叫住了父親,說他想要本書。趙田剛一開始不太願意,小孩買本書幹什麼。看著小山文要哭了,只好滿足他。小山文從書攤上挑了一本厚厚的出來,這本書是《秦始皇大傳》,趙田剛忍痛花了10元買了。
以後每次父親帶他到縣城,問他想要點什麼,他不會像以前一樣說冰淇淋和柿子了,總會說:我要書。父親感覺詫異,這麼小的年齡,沒有人教他這樣,怎麼就喜歡上讀書了。
有次去縣城沒遇到書攤,父親就帶他到新華書店,本想買本書就走,可小山文卻在書店裡左翻右看不願意離開了,父親乾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