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第1/2 頁)
三位閣老離開用用水和點心,他們一走,考生們更緊張。這三百四十個考生,皇上的面容都沒看到,反正就緊張。
小娃娃·皇上花兩個時辰瞅完,自覺餓了,一看時辰,回去乾清宮用午飯,午休,下午聽書學習,看工部新研究的空竹響,大風箏,靜等考試結果。
寅時一到,甭管還能不能交卷,一律強制收卷。考生們離開奉天殿,出奉天門、出午門、端門、承天門,三三兩兩的結伴離開,於承天門外的金水橋分開。
不管考試如何,他們都是同科的天子門生,這就是鐵打的關係,一輩子只有一次的關係,俗稱同科好友,從此以後,他們都是士子了,發放到各地當官,或者進翰林院繼續深造,聽「天」命。
士子們安心等候三日後的傳臚大典。朝廷的相關人員,都是忙碌起來。
三月十五日晚,文華殿燈火通明,受卷官將收上來的三百四十份考卷,交給彌封官,彌封官蓋上彌封關防印送掌卷官,墨卷謄錄成硃卷,送到東閣讀卷官處,等待十六日早上讀卷。
有了眷錄,讀卷官不會遇到自己熟悉的字跡。可自從科舉誕生,考場上的道道,那是層出不窮,不明說的,才是真道道。
三月十六日卯時,十七位讀卷官入東閣評審試卷。閱卷時間只有一日——考生們皆是透過嚴厲的會試篩選,自身水平相差其實不遠,不需要看得太仔細。
比如正德三年,呂木冉被擢為狀元,便是沾同鄉劉瑾的光。劉瑾都不認識呂木冉——內閣有意逢迎劉瑾,特擢用陝西人為首冠。
這次科舉,三百四十份卷子,讀卷官「酌情」選出來一百份,內閣從一百份裡,「酌情」選出來十份送交皇上,皇上從這十份裡選狀元、榜眼、探花。
全大明人都盯著這次科舉,越是和平清明時期,各方爭鬥反而越是激烈。
大同,欽差桂萼聽說今天三月十六,一時回憶,一時搖頭失笑,學子門踏過這道門,進入官場,那就不是一道門,而是一個新世界。
官場沉浮……自己運氣好,遇到皇上。
甘州,欽差嚴嵩眼睛一眯,科舉,科舉……一腔激情,誰知道科舉後面對什麼?青史留名或者遺臭萬年,或者默默無聞,或者枷鎖加身下大牢,滿門抄斬……
官場搏命,自己運氣好,遇到皇上。
西域,一夥兒無緣這次會試的江南秀才們,童生們,測繪的空檔時不時地停下來,面面相覷,一樣的羨慕嫉妒恨,一樣的不甘不服氣。
晚上睡覺的時候,都默默告訴自己,我還年輕,下次,下個三年,一定輪到自己做奉天殿天子門生。
文嘉和擔心堂兄的考試。
汪直和章懷舉回憶自己的人生,一時黯然,默默思考。
章懷秀琢磨怎麼去北京——肯定不能參加科舉,毛筆字都不會寫,繁體字都不認識……可他就是去了北京,用什麼方式見到皇上?
海南、江西……海瑞、李時珍、胡宗憲……各地方的小童生們,迎著朝陽,志氣高遠,等他們長大,就是皇上長大,他們會是最幸運的一批人。
南直隸蘇州府,歸家的唐伯虎和幾個好友相聚,文徵明念著一心要科舉的兒子侄子,試著開口:「江南的人口越來越多,十個青年人中有五個讀書人,學風如此高盛,乃是好事。
可是,這南中北榜的份額就不說了,下次會試,能不能,南北中,都多收取幾個?」
文徵明的意思,南北中,各自的份額不變,總體數量能不能擴大一些?唐伯虎早已不是激憤的民間文人,屁股歪一下,當即拒絕。
「如今大明土地兼併嚴重,多錄取一個進士,就是多一份免稅土地出來,朝廷吃不消。而且,這江南文風鼎盛,從江南考出來的舉子,那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