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去海外擴張領土,延長土地兼併(第1/3 頁)
酒桌上,李進一席話,卻是讓在場的朱元璋,藍玉以及徐達都沉默了下來。
他們從那個年代生存下來,自然是知道王朝末日的恐怖。
朱元璋的雙親,因為交不起稅賦,被該死的貪官汙吏,逼迫的沒有活路,上吊自殺。
他的兄弟姐妹,也因此餓死了好幾個。
那是他朱元璋永遠忘不了的痛,徐達和藍玉與朱元璋同處於一個年代,自然幼時的經歷差不多。
正是因為有這麼多人,吃不飽飯,隨時都有可能會被餓死。
在紅巾軍起義的時候,天下起義的勢力才會風起雲湧,前赴後繼。
當活下去都成為一種奢望,難道還指望百姓能安安分分的做一個順民?
可是朱元璋之前認為,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罪魁禍首,是因為貪官汙吏。
就是因為這些人過度的貪汙,肆意的索求,壓榨百姓,才導致百姓民不聊生。
當然,元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貪圖享樂,劫掠百姓,也是百姓憎恨朝廷的原因。
朱元璋自以為吸取了前朝的教訓,教導兒女要勤儉節約,尤其是對於太子朱標,更是嚴格要求。
絕對不能出現奢靡之風,同時對百姓輕徭薄賦,減輕百姓的負擔,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對於最討厭的貪官汙吏,則是動用了華夏史上,最嚴厲的懲罰。
膽敢貪汙三兩以上的貪官,則全部剝皮萱草,而後放在應天城的城頭上,以儆效尤。
可以說,朱元璋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但是吸取的不多。
因為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朱元璋還是沒有解決,換句話說,只要是封建王朝,核心的痼疾根本解決不了。
那就是土地。
華夏農耕文明,以及周圍的地形,已經決定了,漢人在陸地上能夠佔據的地盤只有這麼大。
檢視華夏地形圖,就可以看出,華夏漢人基本上佔據了東亞最為富庶的土地,也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土地。
在華夏的周圍,東北就是長白山,大興安嶺,那裡都是深山老林,長年處於寒冷季節,漢人雖然已經佔據了此地,但是卻依舊無法適應這寒冷的氣候。
在華夏人眼裡,遼東屬於苦寒之地,只有實在活不下去的人,才會不得已走關東,進入遼東討生活。
華夏的北面,屬於漠北,環境更不用說,連遊牧民族在漠北,都過得窮困潦倒,更別說不懂遊牧的華夏民族,根本在漠北就生活不下去。
華夏的西方,是荒漠戈壁,西南是高原地區,十萬大山,道路崎嶇難行,而南方和東方則是大海。
從東看到西,從北看到南,只要是適合耕種的地盤,全被華夏納入囊中,由此可見,大明再想擴張,已經是難上加難。
東南西北這些地方,面臨的都是天塹一般的地形。
在人類還沒有邁入機械化時代,是很難透過人類自己改造這些環境,能做的只能是適應環境。
所以在華夏曆朝歷代,一直走不出王朝三百年氣運的魔咒,原因就在於土地已經固定。
如同一個定時炸彈,當這些土地被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時,就意味著這個定時炸彈的倒計時就結束了。
接下來,將是驚天動地的農民大起義,活不下去的百姓,用牙齒,指甲,最終一聲聲的打敗裝備精良卻腐朽不堪的朝廷軍隊,結束這些王朝的統治。
而後特權階級被清算,人口大量死亡,土地因此得以被重新分配。
有了土地的華夏百姓,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這就是一個王朝的初期,往往能出現一兩個盛世。
就是因為,華夏的百姓訴求很簡單,只要有地種,有糧吃,能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後,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