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 論功行賞(3000)(第1/3 頁)
前燕佔據幽州以後,遷都於薊城,面對後趙國中紛亂的局面,慕容氏採取坐山觀虎鬥的策略,靜待石閔與石祗決戰。
這二人,一個代表後趙的漢人,一個代表後趙的胡人,已經勢同水火,哪怕前燕在旁虎視眈眈,但底下軍民之間的仇恨,也註定要讓他們分出勝負。
只是大好局勢下,薊城之中,卻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究其緣由,還得是慕容恪上表,請求在幽州推行均田令。
桓熙推行均田令,損害的是士家大族的利益,慕容氏自然不會考慮所謂士族的想法,但這一政令,無疑觸犯了鮮卑貴族的利益。
前燕自開創基業以來,鮮卑貴族就被允許侵佔土地、人口,因而,前燕在地方上,一直存在兩種制度,即軍封制與郡縣制。
所謂軍封制,即以軍事化方式,佔有大量人口。
這些人又被稱為營戶,他們不在國家的戶籍之上,也不為國家繳納賦稅,另立軍籍,丁壯從事征戰,老幼婦孺從事生產,所得獻於佔有人口的鮮卑貴族。
這些營戶,就是鮮卑貴族的依附民。
如今慕容恪要推行均田令,在幽州蒐集無主之地,分配給無主之民,這不就是明著禁止他們繼續侵佔土地、人口了麼。
一眾鮮卑貴族為此鬧得沸沸揚揚,只是忌憚於慕容恪的威望,沒敢與他撕破臉皮。
但慕容儁可就難受了,被一眾鮮卑貴族擾得不厭其煩,都希望他能夠拒絕慕容恪的上表。
慕容儁無奈,只得將慕容恪喚來,與他道:
“玄恭(慕容恪)欲行均田令,可如今物議沸騰,百官生怨,不如就此擱置,以平息輿論,玄恭以為如何?”
慕容恪很是敬重這位兄長,正是有他的信任,才能讓自己大展拳腳,然而,面對兄長的勸說,慕容恪堅持道:
“人言不可畏,縱觀天下局勢,未來必將是大王與桓氏二分天下。
“大王不見桓熙推行均田令,而關中民眾,不分胡漢,爭相歸附之事?
“倘若兩家爭奪中原,一方打著為民分田的旗號,另一方則繼續允許貴族侵佔田地、人口。
“中原百姓,哪怕是胡人,也將簞食壺漿以迎桓氏。
“世道變了,我們不能繼續墨守成規,為了能夠入主中原,大王必須跟上桓氏的腳步,與他們爭奪民心。
“況且,推行均田令,也能儘快恢復生產,為國家增加賦稅,大王又怎能顧忌他人的反對,而罷此利國利民的良策。”
慕容儁當然知道均田令的重要性,只是擔心內部因此發生動亂。
他說出自己的顧慮,慕容恪正色道:
“如今趙國內亂,不是短時間能夠平息的,大王儘管放心,有誰敢舉兵反叛,我為大王討平之!”
慕容儁毫不懷疑慕容恪能否說到做到,戡平內亂。
當然,有慕容恪在改革中衝鋒在前,鮮卑貴族的怨恨也落不到他慕容儁的身上。
思慮再三,慕容儁決定,支援慕容恪在幽州推行均田令。
但也僅限於幽州。
遼東、遼西等地不在均田的範圍,軍封制度得以保留。
此舉也是為了緩和與國中貴族之間的矛盾,免得將他們逼迫過甚,鬧得各地皆反。
如今的慕容氏,尚屬團結,還不是之後以內鬥而聞名的鮮卑慕容。
慕容恪在慕容儁,以及慕容霸等兄弟的支援下,壓服一切反對聲音,在幽州開展均田運動。
雖然前燕的均田並不徹底,但這本就是做給河北、中原民眾看的:你瞧!我們也可以分田。
若非燕趙邊境壁壘森嚴,只怕河北流民就得扶老攜幼的往幽州謀生去了。
相較於前燕慕容氏想方設法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