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1/5 頁)
的。
這真是讓人糾結的事情啊。
王陽明面上卻是看不出一絲悲喜意味,話鋒陡然一轉道:“那些經史文章早已在愚兄腦中,再去復看一遍又有什麼意義?愚兄的文章風格就是那樣,便是寫再多的時文也不可能改變。倒是慎賢弟你該好好看看名家之作,拿捏出好的文章來。愚兄聽說大宗師近期不會按臨餘姚督察學政,但鄉試前的科試是一定會來主持的。慎賢弟你雖然是連奪小三元,但也得小心一些,莫要在這等小試上受到羈絆。”
這倒也有些道理,畢竟浙省縣所太多,若是一一督察學政,大宗師也會分身乏術。但科試大宗師卻是一定要主持的,因為這關係到參加鄉試的資格。
。。。。。。
。。。。。。(未完待續。)
第一百八十章 別離情
如果大宗師想偷懶是可以不去各地督察巡視學政的,但科試如無意外,大宗師是一定要親自主持的。
按照定製院試結束後一年內,也就是生員進學一年內會舉行科試,算一算,也就是弘治七年八月之前。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竟然只有不到一年了。。。。。。
謝慎直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相較而言,歲試他倒不是很擔心。雖然歲試名義上也是學官主考,但實際執行起來多是由各地縣學教諭主代為主考。還是那句話,浙省縣所甚多,若是事事都要大宗師親力親為,他遲早得累得吐血不可。
換句話說,只要不是提學官主考,各縣的自主性就極大,完全看教諭的個人口味。
而且歲試不像正式取士的大考,場次、範圍、考幾場、考什麼全在教諭個人的意思。
就拿孔教諭來說,此君喜歡《禮記》,故而很可能從《禮記》中截題。作為孔教諭的得意門生,謝慎知道老師的這個癖好。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也好,說是君子取巧也罷,總而言之謝慎是佔了先機。
歲考,顧名思義是每年一考,有點類似後世的年終考試,其目的是將生員劃分等級。
自從有了人這個物種,就有了三六九等之分,就連縣學這等清明的處所也是不能免俗。
按照大明規制,歲考的等級有明確的劃分。凡是考一等者,可以升一級。而考二等者維持原有等級不變,但是廩生比較慘,會停廩米供應。考試成績列三四等則是勉強混一個及格,考中五六等的就很悽慘了,不但縣學儒衫要由藍衫改著青衫,還得從縣學發配到社學。若是教諭再看這些人不順眼,很可能直接奏請大宗師剝奪這些生員的秀才功名。
對於讀書人來說,尤其是對於那些經過千辛萬苦才考的一個秀才功名的讀書人來說,剝奪功名就意味著斯文掃地,前途盡失,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事情。
故而即便是增生、附生也不願意考到五等六等。因為這樣就把命運交到了教諭的手上,“生殺予奪”完全看教諭一人的意思。
當然,這個歲考也不是完全不通人情。比如廩生只要考的不是太差,便至少會評個二等,保住直接參加科試的資格。
要知道科試有三次機會。第一次科試大多參加的都是歲試中被評為一二等的生員,這也不難理解,畢竟一二等的生員學問好,底子強,讓他們先獲得參加鄉試的機會,資源傾斜也是對縣學的名譽,對全縣名譽的負責。
第二次科試叫錄遺,就是給那些三等、四等的考生機會。這些考生比不過一二等的學霸,但還想參加鄉試碰碰運氣,故而就會參加錄遺的考試。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二等的考生染了重病,或者外出遊學,那麼也可以參加錄遺以獲得參加鄉試的資格。
至於最後一次科試,就有些走樣子的意思了。雖然也有透過其參加鄉試的,但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