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第1/2 頁)
嬤嬤還是有點惋惜:「但眼下這事就這樣過了,太子脫了罪,我們豈不是做了無用功。」
馮皇后這會兒才真心地笑了起來:「你懂得什麼,當日太子在陛下面前直接動了手,差點連刀都□□了,這不就是我想要的嗎。當年姬家為什麼被滅了滿門,說到底,還不是因為姬揚霆那一刀,如今眼看著太子就要步他舅舅的後塵了,你且等著看吧,下毒一案已經無關緊要了,現在皇上頭疼的是怎麼處置他這個好兒子,我就不信了,他會輕易放過這一遭。」
馮皇后微微地笑著,將那一封空白的信紙湊到燭火上燒掉了,紙張化成了灰燼,在明亮的燭光中,如同飄忽的霧霾,落了下來。
————————
肅安帝正在御書房中,翻看著一疊文書,他的眉頭緊鎖,在燈光下,眉心間帶著濃重的陰影。
這些文書本應當是各府的軍報,透過驛站快馬八百里加急進京,但是,但上面所書卻不是各地軍務,而是江都諸府領軍都尉的陳情書,願以身家性命為擔保,力陳太子赤膽忠君。
這莫約是因為時間緊急,江都靠近京城,故而先到了,想來後續淮北、滇寧、安西等地會有同樣的軍報呈送。
兵部尚書張鈞令連夜入宮,呈送軍報,他自己也覺得這些內容似乎有些不妥,他為人臣子多年,熟知肅安帝的秉性,知道肅安帝敏感易怒,但這時候卻見肅安帝的臉色十分平靜,張鈞令暗自不安。
但他仍然不動聲色地道:「驛站快馬,本應用於遞送緊急軍情,這些魯莽武夫膽大妄為,公器私用,擾亂軍務,實屬不該,臣即刻著命予以嚴懲,不可令人效仿。」
肅安帝聽了,發出一聲意味不明的笑聲,指了指那上面:「這些人,倒很是忠心,太子領兵多年,果然在軍中的威望隆重,朕心甚慰。」
這番話,張鈞令就不好介面了,他恭敬地低下了頭。
肅安帝看完了這疊文書,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突兀地問了一句不相干的話:「高敬澤何日抵京?」
聽到高敬澤的名字,張鈞令心裡一咯噔。
高敬澤亦是大周名將,曾與振武王世子姬揚霆齊名,兩人當年先為摯友、後成死敵。不知何故,在姬王府覆滅後,本應如日中天的高敬澤卻自請離開長安,去了西川,這一去就是十年。
京城的人差不多都快忘記高敬澤了,身為兵部尚書的張鈞令卻不敢大意,名將如斯,莫不敢忘。
張鈞令低下頭去:「大將軍接到聖旨就已經動身,按行程,大約十五日後可以抵達長安。」
頓了一下,他又儘量用小心的語氣請示:「西川的党項部和羌人不服教化,還有安慶節度使李廣勝也一向不□□分,這幾年有大將軍在,還穩得住局面,如今大將軍回京,那……」
「傳朕的旨意,命唐遲和朱三泰去西川,接替高敬澤之責。」肅安帝冷淡地打斷了張鈞令的話,「其原部兵馬不予跟隨,暫歸高敬澤統帥。」
張鈞令遽然一驚。唐遲和朱三泰乃是賀成淵的心腹部將,這兩人,一人睿智、一人勇猛,配合默契,向來很得賀成淵倚重,而他們所統領的軍部,更是賀成淵麾下的精銳兵馬,如今被肅安帝這麼輕描淡寫地一吩咐,卻大是不妙。
張鈞令心中千念百轉,勉強保持著面上的鎮定,俯身應道:「喏。」
肅安帝這時候臉色卻和緩了下來,溫聲道:「太子亦是朕的兒子,朕豈會對他不好,不過他最近氣性有些大,要磨一磨性子,省得日後鑄成大錯,這些個替他求情開脫的,雖然魯莽,但心思還是好的,朕不責怪他們,張鈞令,你親自過去,訓誡一番,責令其日後不得再犯。家國之事,朕自有主張,還輪不到他們來指手畫腳。」
說到最後一句話的時候,肅安帝的語氣已經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