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患者?×,舔狗?✓(第1/4 頁)
瞭解完,陸軒又將風邪的知識點在腦海中進行了一次深層次的回憶,看了看時間,發現已經快十二點了,有些無奈。
“果然,哪怕自己就是醫生,一樣改不了熬夜的毛病。”
身為一名中醫,自然知道熬夜的壞處。
偶爾一兩天還好,可若是經常這樣,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垮掉。
現代醫學,對熬夜的認知與傳統的中醫理念有著本質上的認識。
前者認為,只要睡覺時間相對固定,不需要糾結什麼時候睡覺,而後者,也就是傳統的中醫學,顯然並非如此。
中醫講究的是天人相應學說,人與自然界所有事物一樣,都來源於天地之間的“元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交流感應,就形成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山川樹木、鳥獸蟲魚等自然界的各種事物。
這種思想與道家“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一脈相承。
既然人與自然界萬物都來源於元氣,那麼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就要與自然界相一致,這種思想便叫做“天人相應”。
而自然界事物的特點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植物是春天出生發芽,夏天生長最旺,秋天收穫果實,冬天種子果實被收藏。
動物也應是這樣,春天交配繁殖,夏天生長最快,秋天膘肥體壯,冬天冬眠或者活動減少。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也要符合這一規律。
《黃帝內經》中就有人與自然相應的養生要求,比如《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夏三月……夜臥早起,無於日……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收收神氣……無外其志。
意思是說春季要早起,服裝要寬鬆;夏季要多做戶外運動,不要怕太陽曬:秋季要早睡早起,情緒要內斂安寧:冬季要早睡晚起,注意防寒,不要做劇烈運動等等。
《靈樞·營衛生會》中,講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意思是說衛氣在白天會執行到人體的陽經,人就會醒來開始各種生命活動;衛氣在夜晚會執行到人體的陰經,人就會睡眠停止勞作,這其實也是要求人們,必須適應晝夜更替這種自然環境的變化,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醫養生,講究睡“子午覺”。
中醫認為子時、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經氣“合陰”與“合陽”的時候,所以睡好午時覺就非常重要。
午時,最大的氣血流到達心所屬的經絡,心經當令,其氣血最為旺盛。“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
心推動血液執行,養神、養氣、養筋。
在午時小憩,對於養心大有好處,會使人一個下午都精力充沛。此外,長期堅持午時小憩,會有效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
而女性若堅持午睡,可使氣血執行通暢,面色紅潤。
而子時入眠,《黃帝內經》中便有言;“肝之餘氣,匯於膽,聚而成精。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於膽。氣以壯膽,邪不能侵。膽氣虛則怯,氣短謀慮而不能決斷。”
人只有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
所以凡在子時前1-2小時入睡者,晨醒後腦清晰,氣色紅潤。反之,經常子時前不入睡者則氣色清白,特別是膽汁無法正常新陳代謝而變濃結晶,猶如海水中水份蒸發後鹽份濃而曬成鹽一般,開成結石一類病症,其中一部分人還會因此而生出“膽怯”。
《黃帝內經》雲:“膽有多清,腦有多清。”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不止如此,子時還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髮。《黃帝內經》裡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