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開始推行義務教育(第1/2 頁)
時間很快流逝,伴隨著教材被席捲而而空,這一刻所有學子都不由投身到了這些教材的學習當中。
半年的時間眨眼而過。
很快就到了新的一年童子試的時間。
童試,即科舉時代參加科考的資格考試,在唐、宋時稱州縣試,明、清稱郡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
明朝的科舉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改良發展,制度已非常完善,規模也更大,參加科舉的人數大增。
到達永樂時期,明朝童子式的人數已經超過四十餘萬人了。
此刻各個縣衙所在都已經人頭傳動了。
而這一次童子試的考題也同樣早已發到了全國各地所在。
沒錯考題直接就是由大明王朝所出,由錦衣衛負責押送,東廠負責監督。
以防止出現問題。
作為第一次嘗試,這無疑很成功,考題也並沒有任何洩露。
很快縣試而過,隨後就是府試和院試。
當一切結束時間也已經來到了年末,這一次一共六十餘萬考生,最終被錄取的人數卻超過了往常的所有人員,一共到達了三萬餘人,簡直不可思議。
當然這也很正常,能夠有資格讀書,在這個時代可沒有什麼蠢人。
一般資質都還可以。
而這一次大明所需要的可不是精英,只需要的是普及教育的人才而已,這樣一來錄取的比例自然就高了不少。
而有了這三萬人,夏原吉也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了起來。
首先就是兩京。
京都以及應天。
區區三萬人自然不可能直接在整個全國進行。
大明的執行力也沒有這麼強。
夏原吉的打算是以點擴散。
接下來科舉會每年進行,每年進行錄取,再加上學堂畢業的可以直接充當導師,不需要十年就足以擴散到整個大明境內。
所以噹噹用了十四年的春風灑落在大地之上時。
京都,應天,猛然發生了改變。
兩處所在直接新增一千所學堂,所有滿六歲不足十二歲的孩童必須強制入學,學堂提供飲食,以及一切物資,無須個體承擔,所有人不得阻攔。
好吧,也沒有人阻攔。
如果是十二歲以上,也許還有人反對,畢竟這可是一個勞動力。
然而卻是六歲以上,十二歲以下,這些孩童只能消耗糧食,而無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此刻大明不僅僅教導,還能夠提供餐食,如何選擇已經不用多說了。
而此刻兩京,特別是應天,經過了老朱幾十年的治理人口早已爆發了。
洪武二十六年(1393),編戶有163915戶,1193620人,到達永樂時期,人口進一步增長,加上隱戶起碼超過了一百二十餘萬。
百萬級的人口,每年的新生兒更是一個恐怖的數值,事實上應天已經飽和了,所謂“城中無隙地,市場必須建在城門之外。
新建的一千所學堂,其中應天就佔據了七百所,而這七百所僅僅只是不到三天,招收的學員就已經超過了十萬,夏原吉不得不下令再新增兩千所學堂,應天增加到了兩千所,京都一千所,同時將老師的資格擴充到透過縣試的學員。
當然這些透過縣試的人員並沒有直接授予官職,而只是代理,來年若是能夠透過考核自然可以轉正,若是通不過也可以繼續留任,但是不會有官職。
不過哪怕是這一點,也讓老師的人員直接從三萬遞增到了十萬,有了十萬人,這一種鋪展才得以繼續下去。
然而這消耗也是極為恐怖的,不過三個月,所耗紋銀就超過了上千萬兩。
沒錯就是上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