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止戈為武騶虞幡(第1/2 頁)
太元九年十二月,司州,洛陽。
此時,距離慕容垂圍攻鄴城已經過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自從與慕容垂議和後,徐宗文沒有再把目標放在燕國,謝玄也非常配合的縮在滎陽,大家都在等著慕容垂和苻丕打的兩敗俱傷,到時候再準備要不要出兵。
議和盟書中的三年之期停戰協議?
那只是一張帛書,亂世中,對敵人講信譽,講仁慈,講道義?
不可能的。
但是遺憾的是,徐宗文沒有機會再出戰了,因為徐宗文迎來了建康的使者,這一次建康傳開了一個非常不妙的訊息!
“太元九年十二月朔,孝武文太后駕崩,天下震慟,六軍縞素……大晉制度:國葬期間,不可興兵。朕今詔令徵北將軍徐驍迴歸建康,接受封賞!”
“臣徐驍遵詔,多謝陛下!”
晉廷不只是頒下了詔書,還送來了騶虞幡。
騶虞幡,就是是一種繪有騶虞圖形的旗幟,用以傳詔解兵。
傳說中騶虞是一種仁獸,用些騶虞幡是用來傳令戰爭雙方和解的。
只要看到此旗,無論哪方兵士都應該放下武器。
除了騶虞幡外,還有另一種白虎幡,是用來督戰的。反之,使用白虎旗,戰鬥只能越來越激烈。
騶虞幡是魏晉時期廣泛運用於軍事活動的特殊令符,肇端於魏,興盛於兩晉。
晉制最重騶虞幡,每至危險時,或用以傳旨,或用以止兵,見之者輒慴伏而不敢動,亦一朝之令甲也。
徐宗文沒有法子,只能待在洛陽拖延幾日,等待鄴城之戰的結果,等待派去鄴城的使者回來複命。
慕容垂想不割地,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就在建康使者來到洛陽的七日前……
鄴城方面,苻丕由於實在是走投無路,他與屬下商議,司馬焦逵建議直接歸附晉朝,苻丕當然不同意。
正在此時,收到燕軍已經攻佔凌雲臺的訊息,苻丕慌了,親自向徐宗文寫了封求援信。
信的大意是說他想借糧借道,西歸長安以救國難,如果徐宗文能夠同意,他把鄴城拱手相讓給晉朝,如果他回不了長安,就請求徐宗文派兵來援救他。
苻丕自認為這封信寫得情真意切,揮揮手讓焦逵去送給謝玄。沒想到焦逵壓根就沒出門,掉頭秘密地與侍郎姜讓商量對策。
苻丕的侍郎姜讓對焦逵說:“如今慘敗到這種地步,長安的音訊已經斷絕了,是存是亡猶未可知。主上這麼低聲下氣去找徐驍借糧借路還不一定能借的到,主上這麼豪情萬丈的,就他這個態度,事情肯定辦不成。”
“倒不如我們把信給改了,告訴徐驍如果他能派人來救,我們就投降晉朝,到時候如果主上不同意,我們就起兵,如何?”
“妙計!”焦逵表示同意,二人一合計,就把信給改了,然後送到洛陽。
徐宗文收到這兩個人篡改過的降書,並且得到了姜讓的保證,於是立刻派沈玉率五千人馬前去救援鄴城,並透過水路給苻丕帶去了五萬石糧草。
慕容垂呢派遣驍勇善戰的侄子慕容鳳攻佔凌雲臺後,於是再次增兵攻打鄴城內城,這一次他把東、南、北三個方向給包圍了,圍三闕一,只留下了西逃的道路,意思也很明確,讓苻丕回長安。
慕容垂對鄴城的態度是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志在必得,那是燕國曾經的首都,他們的祖先、家廟都在這裡,他不想對苻丕斬盡殺絕,但是一句話——人可以走,鄴城必須給我留下!
就這樣,苻丕在慕容垂與徐宗文之間躊躇徘徊著。
洛陽州牧府內,徐宗文正在處理軍務,張三來報小郡主慕容靈要見他。
“你要送我們回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