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求訂閱)(第1/3 頁)
只不過,霍光向來為人謹慎,他恐怕指望自己這個天子衝在上面,等到萬無一失的時候,再出場收拾殘局。
可進可退,萬無一失。
仲父想下山摘桃,那朕就滿足你的這個願望。
劉賀當下就打定了主意,陰晴不定地說道:“那也是數年之前的事情了,朕也有所耳聞,但賢良會議只有賢良文學和三公參加,參加的人數少不說,而且時過境遷了,朕覺得此時應該重新拿出來議一議了。”
夏侯勝聽聞此言,不禁臉色一變。
這賢良會議是他們這群人的傑作,是他們立於朝堂的根本。
世間的儒生很多,賢良文學也不少,但是他們這一批,就指望著賢良文學會議屹立朝堂。
如果否掉了賢良文學會議,就等於都否掉了他們存在與朝堂的意義。
他們是賢良文學會議的守靈者,更是賢良文學會議的附庸者。
不能再讓天子胡鬧!
“鹽鐵會議早有定論,陛下為何要再議,孝武皇帝的功過不變,那麼再議多少次都是一樣的。”
“更何況,孝武皇帝大行之時,陛下也不過是三四歲的孩童,怎可能知道孝武皇帝的功過是非呢?”
“所以,老臣還是斗膽一言,勸陛下收回剛才的詔令,否則恐怕有損陛下的明君形象。”
拿年齡來壓人。
看似講道理,實際上就是擺資歷,劉賀平生最不喜歡這樣的人。
要辯,那就來辯一辯。
劉賀沒有回答,他往前走了兩步,從皇榻來到了玉階之前,如此一來,離夏侯勝更近了一步,但仍然高高在上。
霍光和趙充國等人不免都有些緊張,生怕天子會做出什麼失禮的事情。
但是,劉賀並沒有,他聞到了夏侯勝那衣服上的樟腦味道,陳腐而毫無生氣。
“夏侯卿,可看過《呂氏春秋》?”
“雖然不是聖人之言,但自然也是看過的。”夏侯勝說道。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大漢像一艘船,一刻不停地向前,行到今日,想要再尋那把劍,自然要重新到想個辦法,怎能從原有的印記下水呢?”
“孝武皇帝的功過不變,但今日的大漢已經變了,判定孝武皇帝的功過,自然要重新定個尺度。”
劉賀似乎在詭辯,但是暗中卻將夏侯勝與那蠢笨的楚人畫上了等號。
敢如此當眾“羞辱”大儒夏侯勝,恐怕也只有劉賀這“癲悖放浪”的天子了。
朝堂之上,有人發出了一些訕笑。
而夏侯勝更是被氣得面色鐵青。
……
但是,劉賀沒在這種細枝末節和口舌之快上,與夏侯勝做過多的糾纏。
辯論不再於駁倒對方,而在與說服四處的旁觀者。
剛才,劉賀已經把理說完了,接下來就要說情了。
“孝武皇帝在時,武則選名將、徵西域、平羌氐、定南越;文則改正朔、易服色、建太學、修郊祀,封泰山、諧音律。”
“四國朝賀,八方賓服,祥瑞頻出,天人感應……雖有用兵過剩之嫌,然終是為大漢思慮。”
“孝武皇帝壯烈如此,定大漢之疆域,卻無廟號、廟樂,身為嗣孫,朕也不能寐,諸公能寐否?”
劉賀洋洋灑灑地說著,無非是再次強調孝武皇帝的豐功偉績。
這些是百官公卿早已經知道的事情,但是已經太久沒有人在朝堂上提出來了。
此刻突然聽到了,似乎又想起了孝武皇帝那個豪氣萬千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