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改變戰爭形態的小東西(第1/2 頁)
幾天的時間轉眼即逝,一下子就來到了七月中。
“真的是難喝,遭不住。”
之前在醫院檢查時,那老醫生稱周長風有些陰虛,於是開了藥方子讓他按時喝藥調理一二,後者於是照辦了。
只是這混搭了石斛、天門冬、桑椹等等藥材的湯藥實在是不好喝,幾天下來周長風還是沒能適應。
他苦著臉又喝了一大口涼白開,這才沖淡了口中奇怪的中藥味。
這時候門外傳來了腳步聲,接著有人報告道:“營長,有您的信。”
走過去開門之後,周長風發現自己一下子收到了兩封信?
如今的信封不同於後世較常見的橫版,而是豎版,左中右三個豎著的紅框,分別寫收信人、收信地址、寄信地址。
這兩封信都已經被拆開過了,並在正面蓋上了鮮紅的方形印章,表明核查無誤——得等混三旅班師以後才會中止這個戰時核查書信的條例。
他邊走邊看了下,普通黃褐色信封的是寄自武漢府的,另一個看著就好精緻許多,是白色牛皮紙的,寄自本地應天府。
周長風拆開信封,發現是自己姐姐寄來的,大意就是她透過廣播和報紙獲悉了戰況,聽說他所在的單位開赴了前線,於是來信一封,等班師了要他儘快回信。
在周長風的印象中,自己這位已經嫁人的姐姐是個相當自立的女人,年幼時父親陣亡,母親要工作,可以說周長風從小是被姐姐帶大的,而且在報考南京武學的時候,也是有她幫忙才勸服了母親。
至於另一封信,他開啟之後展開信箋,先看了眼落款,“夏筱詩”三字格外顯眼。
再從開頭看起,「周長風先生惠鑑……」
一邊閱信,周長風一邊感慨道:“這手小楷也太好看了。”
不得不說,一手賞心悅目的好字確實能大大增加觀感。
簡單來說,這信的大意就是問他還要不要那支手槍,要的話她過兩天送還回來,除此之外還閒扯了幾句其它的。
還啥啊,給都給了,收著唄。
講真,周長風現在還沒打夏筱詩的主意,他覺得先交流一段時間再作打算比較好,於是便隨手寫了回信。
在將兩封信的回信都寫好之後,他隨手拉開抽屜,從一串郵票中撕了兩張下來,貼好以後讓人投遞去混三旅郵政所的留守單位那兒去。
如今戰爭尚未告終,自己所屬的單位也在返回的途中,之後還要補充與休整,接下來至少有一個月近乎於放假。
這幾天無所事事,周長風已經覺得有些無趣了,於是便琢磨著是不是該給自己找點事幹。
首先是總結一下這次戰鬥的經驗教訓,以及己方存在的疏漏的問題,這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並不是說打了勝仗就可以目空一切了。
不過這事不著急,等部隊回來了、安頓好了再搞。
在那之前,先乾點信手拈來的事吧。
他從櫃子中的一疊雪白宣紙中抽了一張,然後拿起鉛筆和直尺,一邊思索一邊繪製了起來。
在戰爭史上,總會有一些小發明起了大作用,乃至影響了戰爭形態。
比如刺刀的規模應用,就徹底淘汰了長槍兵,讓火槍兵成了可以獨當一面的存在,也使得排隊槍斃的戰術趨於完善。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由於形勢危急、時間倉促,後明高祖沒有閒暇組織生產良品率低且更加耗費工時的燧發槍,他麾下的步兵實際上靠的是長槍、弓箭、重型火繩槍打天下的。
但是在中後期,逐漸量產的燧發槍取代了一些精銳部隊的火繩槍,由於不必擔心引燃同伴身上的火藥,燧發槍步兵線列可以更為密集,火力在理論上更強。
不過實際情況卻並不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