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先行歸國(第1/2 頁)
稍後沒過多久,更加詳盡的戰報也被送了過來,這是由大都督府整理進呈的具體奏章。
『大都督府參謀處同知程翰題為電報德馬吉之戰大獲全勝事。
「據混三旅主官黃泰澤電報,其旅之一營輕裝簡行,強行軍二晝二夜,橫跨四百里崇山峻嶺搶佔德馬吉,阻敵東進之路……
自二十九日起,與六倍之敵鏖戰三晝二夜,斃傷敵軍一千二百餘眾、擊毀敵戰車二十一輛、擊落敵機一架、生俘飛官一員,自身亦傷亡過半……
混三旅大部於白馬崗繞行,沿途多遭敵機轟炸,然仍於二日卯時趕至,旋即大軍盡出,趁夜圍攻收縮困守之敵,以求震懾敵膽……
敵五千之眾聚為圓陣,拼死頑抗,我官兵奮勇圍攻,前赴後繼,槍炮齊鳴,夜空為炮火所照,恍如白晝。敵機冒夜前來援救,亦被我防空炮火擊落多架……
戰至辰時,我炮營到位,霎時炮火蔽日,敵陣化作火海,支離破碎。敵將見大勢已去,止率小股兵馬突圍遁逃而走,餘者盡數被殲,具體仍在清點中……」
等因。
依臣之見,此酣暢淋漓之大勝也,五千敵軍旦夕之間灰飛煙滅。而那混三旅一營之頑強亦為罕見,值得嘉贊。
至昌三十六年七月二日具題。』
皇帝的心絃被奏章中描述的戰況撩撥得起起伏伏,一口氣看完這份彙報,他只覺得酣暢淋漓。
“好、好,如此才算打出了威風!”然而在滿面欣然的同時,他也心生了一絲後怕——假如真讓英國人的計劃得逞了呢?
那這次邊境戰爭恐怕就要落得失敗了,兩個師只能狼狽突圍,喪師辱國啊。
“活棋下死、死棋下活,陣戰之事實在瞬息萬變吶。”朱士堰不由得感概道。
如此看來,禁軍也不是花架子嘛,當時架不住他們天天請戰,可應允以後卻又忐忑,畢竟縱觀歷朝歷代,常年駐京當看門狗的禁軍往往都是中看不中用的。
對於這次大出風頭、起了關鍵作用的禁衛混三旅,他非常滿意,決意以之做做文章,一來是提振軍民信心,二來是他覺得新黨的人最近勢頭太旺,需要壓一壓。
實際上所謂的新黨和舊黨現在已經不常聽聞了,但作為見證者的皇帝卻一直習慣使用這兩個比較籠統的詞。
所謂的新黨就是當年的革命派人士,那時候的新黨可謂名噪一時,一呼百應,且組織起了許多支團練武裝,大有要打進京城奪了這鳥位的架勢。
不過由於他們本質上是個鬆散的聯盟,內部魚龍混雜、各有所謀,因此在許多關鍵時刻無法同心協力,於是逐漸被分化瓦解。
且因為舊黨、也就是堅決尊護皇帝的那一方實力尚在,最終雙方達成了妥協,沒有更進一步。儘管如此,不可否認新黨人士在推動憲政方面做出的貢獻。
隨著憲律頒行、諮政院成立,新黨人士在入朝參政的同時,他們在大江南北的武裝也被改編。
從番號上很容易辨別如今哪些部隊的前身是新黨武裝,當時大明不含營兵和衛所軍統共有三十個步兵師和六個騎兵師的新軍,改編完成的新黨武裝則有十二個步兵師。
也就是說如今第三十一師到第四十二師的前身均為新黨武裝,比如此次烏斯藏之戰參戰的第三十四師就是。
【順帶一提,後明的野戰力量只有營兵,衛所軍從一開始就被定性為地方守備兵,跟綠營一樣。天下衛所被裁撤了一半多,然後也改為募兵,三年一期,但是為了減少財政開支,衛所軍不發銀子,只免從軍者家中的徭役銀,外加逢年過節發點犒賞。】
在西陲之地,一支五百餘人的部隊正跋涉在連綿山嶺之中。
在德馬吉之戰結束後,黃泰澤命令周長風率一營先行撤回,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