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2 頁)
說的直白一些,「知難而退」的那拉皇后要主動交權了!
大清開國以後總共經歷了三次皇權交接,對後宮的權力格局也同期構成一定影響,從前例來看,哪怕雍正帝驟然駕崩,那拉皇后也是位居熹貴妃之上雷打不動的母后皇太后,但如果具體分析一下,頭兩回的兩宮並尊是具有各自的特殊背景的:順治皇帝繼位時她的生母孝莊文皇后是清太宗排序最後的妻室(五大福晉之末),與嫡母孝端文皇后又是一條戰線上的親姑侄關係,也就不存在誰擠兌誰的問題,兩宮並尊的情理條件是完全具備的;康熙皇帝登基也是嫡母生母俱在,彼時掌握皇室大權的關鍵人物是升格為太皇太后的孝莊文皇后,孝惠章皇后是康熙的嫡母,又是孝莊的侄孫女,當然不能撼動母后皇太后的尊位,而在自家兒子的後宮內,真正教孝莊文皇后厭惡的只有一個過世未久的孝獻皇后(即董鄂妃),那時節康熙的生母孝康皇后已經纏綿病榻,哪怕是為了照顧孫子的感情,皇太后的位子想給也就給了,過不兩載,孝康皇后病逝,兩宮並尊的格局戛然而止,等到康熙長大成人立後立妃,使用的都是嫡母(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五十六年以七十七歲高齡過世)名義,孝康皇后於康熙一朝幾乎就是以靈牌形式存在的;雍正皇帝更省心,仰仗那位具有克妻屬性的親爹,他在登基時只有獨一無二的生母在世,自然無需面臨優先尊奉嫡母的法禮問題;那拉皇后不是熹貴妃的親戚,極為純粹的給人家當了三十年頂頭上司,她也沒有撐腰的婆婆在世,一旦寶親王繼任大統,處境相當然會尷尬許多,萬一早先有過什麼讓熹貴妃記恨的舉動,把自己怎麼樣是不至於的,如果找茬拿孃家人開刀,那是一點兒法子都沒有的:後宮不能幹政啊!雍正皇帝頗為勤政,只看眼下似與長壽君王無緣,與其被逼養老,毋寧主動讓位,好少不少算是送了一個極大的人情出來,願不願意領受就看熹貴妃婆媳自己的選擇了。
作者有話要說: 對女主另一個有利點在於:歷史上的孝敬憲皇后當死未死。
☆、歷史中的半邊天(乾隆繼皇后八)
熹貴妃的反應是極為迅捷的:「臣妾萬死難當重任!」
那拉皇后勉慰道:「我比你年長十幾歲,已經短少了教導子媳的精力,你不必多心,把六宮事務管制妥當就算沒有辜負我的倚重了。」
富察福晉惶惶不安,跪到親婆婆身後向嫡婆婆磕頭:「臣媳知罪,求皇額娘責罰!那拉格格——」
「我說過了,是為我體力不濟,教貴妃暫攝六宮事務,你們不必因此多想。」那拉皇后揚了下手,「取金寶!」
在隨後的朝賀宴上,那拉皇后向雍正提前招呼:「臣妾近來多感乏累,想躲懶保養一段時日,六宮的內務交給熹貴妃管一陣子,萬歲爺以為如何?」
雍正並不瞭解前因後果,聽得這話隨口答應一聲:「你做主就是了。」
那拉皇后微微頷首:「頒旨罷!」
坤寧宮女官當場宣讀中宮箋表,朝臣命婦無不震撼驚愕,連雍正都沒有反應過來:「何必如此鄭重?」
那拉皇后賠笑道:「萬歲爺,名不正則言不順,今著熹貴妃攝管六宮,是不是把她的位份抬一抬?臣妾與您結褵四十幾年,熹貴妃謙恭規矩,咱們也不必忌諱前朝舊例了。」
所謂的前朝舊例是指除非貴妃病重或皇后駕崩,皇貴妃的稱號不應該出現在六宮序位之內。打個比方,如果熹貴妃當下病危,雍正就會趕在她過世之前給一個「皇貴妃」的封號表示安慰之意(前例是本朝的敦肅皇貴妃);如果那拉皇后當下駕崩,雍正又沒有在短期內立後的心思,也可能將未來帝母熹貴妃晉封為皇貴妃(孝懿仁皇后在世時主要以皇貴妃身份執掌後宮大權)。以當下形勢來看,那拉皇后做出的讓步已然是無以復加的。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