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刻石以傳字,掠敵為軍糧(第1/2 頁)
內史伯朙直言:“普通百姓與甲士,識字者本就千中無一,是以只能當面傳遞。” 姬宮湦道:“民間有暗號,軍中亦有旗語也。” “此二者,皆受限於特定之人與專門之事,並不適用傳遞王命與軍令。” “是否能將二者混合?” 內史伯朙思索片刻:“倘若效仿倉頡造字,使之成為俗字,或可!” 此言一出,大殿瞬間安靜。 太督內史冂正欲開口,內史伯朙便搶先解釋。 “如此既不違背祖訓,又無關社稷之承載。” 姬宮湦大笑:“文字不可化簡,那便另造俗字,內史此策大妙!” 太督內史冂忙道:“啟稟大王,一國之子民,豈能書二字,此乃亂國之道也。” 姬宮湦頷首:“太督此言有理,那便稱之為語文。” “並非是如何稱呼……” “那便仍以俗字稱呼,只在軍中使用如何?” 太督內史冂啞然。 姬宮湦不禁長嘆道:“孤王已接二連三讓步。” 太督內史冂無奈:“僅在軍中,自然可以。” 太常姬黁與太史銑也只能妥協,畢竟國之大事在戎與祀。 現有之文字,確實不利於軍令快速傳遞,況且邦諜早有傳訊密文。 姬宮湦之所以不強行推行簡化,只因其中牽扯過大,容易造成君臣割裂。 文字之力量,形同信仰。 得到明確態度後,姬宮湦正式頒佈王命詔書。 月底將在軍中全面推行俗字,方便快速傳遞軍令。 姬宮湦親自蓋上天子印璽,此事便算敲定。 等諸公退出大殿,姬宮湦便命寺人尨取來布帛筆墨,與內史伯朙聯手編撰字典。 俗字直接套用前世簡體字。 根本不用耗費腦筋,只需找出對應者,再標明雅字與相應解釋,就能編成一字。 至於那些過於生僻拗口,且僅用於行文之字,便以常用字指代。 …… 十日後,字典初具規模。 大量布帛堆疊在大殿四周,姬宮湦參照字意進行分部。 首批為數、名、介、動、顏等部,基本能書寫出日常用語。 譬如,買一匹白馬。 買為動,一為數,匹為介,白為顏,馬為名。 至於形容、狀態、擬聲等部,則為第二批。 首批俗字編撰完畢後,姬宮湦便召集石匠入宮,將俗字陽刻在石板上。 陽刻即浮雕,只需刷上墨汁,便能輕鬆拓印。 類似於唐朝雕版印刷。 可惜布帛過於昂貴,紙張仍僅限於紙幣。 姬宮湦選擇放大俗字,以供多人同時描摹。 每刻好一塊石板,便會送至驪山工業區,使用木板與竹簡進行批次拓印。 隨後藉助雪橇與獨輪車,陸續送至各軍之中。 自上而下,強制學習。 先是統帥、中郎將與校尉,接著到百夫長與伍長,最後為普通甲士。 識字優異者,未來建功時將會得到優先提拔。 …… 十二月中旬,歲末臨近。 前世史書所載,虞夏曆法規定建寅為一月,即是正月歲首。 建為北斗星斗柄所指方向,類似前世鐘錶,依照十二地支,劃分出春夏秋冬。 殷商之時,改建醜為正月,即夏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 西周重視農耕收穫,再度改建子為正月,將正月提早至夏曆十一月初一。 姬宮湦所處之西周末年,卻重新沿用夏曆,以一月初一為歲首。 與前世過年類似,民間百姓會在歲首聚會慶賀,王宮則要在歲末舉行大儺儀式。 所謂大儺,即擊鼓驅逐疫癧之鬼,又稱之為逐除,後逐漸演化為除夕。 伴隨歲末臨近,王畿逐漸變得熱鬧起來。 東市商賈紛紛開門營業,各地市集也迎來大批新國人。 姬宜臼率巡遊甲士阿夔返回王宮,同時也帶來西岐郡沙盤。 姬宮湦將左偏殿清空,用於陳列天下沙盤。 此時,關中平原已大致完成,目前正命各郡縣上交鄉閭佈局圖。 姬宜臼對沙盤頗為用心,回宮後便始終待在左偏殿。 姬宮湦前來觀摩時,姬宜臼正好填完縫隙。 “啟稟父王,孩兒正好將關中之地拼接完成!” 姬宮湦頷首:“太子善嘉,孤心甚慰!” 姬宜臼卻掃了一眼四周。 “偌大之左偏殿,卻只有咫尺沙盤,孩兒仍需努力。” “待到明歲,太子便可將漢中之地加上。” “仍是太小也。” 姬宮湦哈哈大笑道:“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