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仁義之論斷,鄀人之抉擇(第1/2 頁)
申侯自然不怵。 將甲士調回申國東南疆界,並讓繒國發兵周南。 繒國位於周南東北,即前世之方城,乃周南進出中原之咽喉。 雖已不歸屬周南之地,卻距申國不過百餘里。 繒國始封於虞夏,相傳夏少康生九子,封其次子曲烈於繒。 繒者,絲織綢衣也。 繒國曾多次搬遷,相關典籍早已散落不可考。 周朝滅殷商後,繒國獲封現居地,憑藉絲綢逐漸富庶。 繒國乃子爵諸侯國,現任國君姓姒名祥博,故又稱之為繒子祥博。 繒子祥博已年近花甲,其嫡長子之妻為申侯之同胞妹,是以申繒兩國同聲連氣。 此前兩國進犯漢中,繒子祥博便耗盡國中大半甲士。 如今周南大亂,繒國自然不會袖手旁觀。 …… 姬宮湦身處王宮大殿。 不斷有長羽甲士與邦諜密使出入,彙報周南最新動態。 太督內史冂在旁,不斷詢問個中關鍵之處。 “敢問大王,果真是申國之人,盜挖鄀子允誠墳塋?” 姬宮湦道:“盜挖墳塋者,確是申國人無疑。” 太督內史冂面露懷疑:“申侯完全可以再多等一些時日,只需趕在冬雪來臨前攻滅鄀國,周南其他諸侯便只能等到開春再興兵。” 姬宮湦笑道:“興許是申國人見財起意。” “莫非延松尚在周南?” “其早已抵達周南密林,不日將前往成周洛邑。” “偷襲楚國使臣,劫殺五國使團……” “此事孤王確實不知!孤王早有觀摩周南諸國使臣爭吵之心,未曾想到,卻會發生此事。” 太督內史冂嘆道:“臣觀延松其人,手段過於下作,並非賢能之臣。” 姬宮湦笑道:“延松本就是賤籍商賈,而今又非朝堂之臣,亦無任何爵位在身。” 太督內史冂無以言對。 姬宮湦主動問:“孤王曾有一道仁義之難題,不知太督能否解答?” 太督內史冂拱手行禮:“請大王示下!” “若殺一無辜者,便可救一人性命,太督會如何選擇?” “自然不能殺!” “可救十人,又如何?” “既是無辜者,便不可殺!” 姬宮湦追問:“可救百人、千人乃至萬人,太督亦不肯殺乎?” 太督內史冂顯然愣住。 “臣不知!” 姬宮湦接著問:“明知一嬰孩長大後會禍亂天下,導致生靈塗炭,太督是否會殺之?” 太督內史冂明確道:“臣可對其用心教導。” 姬宮湦道:“此乃天定之數,無論如何均無法變更。” “臣屬實難以下手。” “若其長大,必定會屠殺太督所有親眷族人。” “臣……” 一旁的內史伯朙卻突然站起身,替父親解圍。 “啟稟大王,臣以為,此題以預知後事為先,似乎有悖常理。” 不等太督內史冂眼前一亮,姬宮湦便反問。 “文王所創易經,被卜師奉為瑰寶,莫非也有悖常理?” 內史伯朙直言:“請恕臣罪言,易經絕非占卜典籍,實乃探究世事萬物變化之趨勢,蘊藏天地無窮奧妙之本源。” 姬宮湦聽罷,反而大笑。 “太督之子,皆為大才也!” 內史伯朙反倒略顯羞澀:“多謝大王謬讚。” 姬宮湦道:“孤王所言仁義之難題,究其根本,便是如何取捨。” 太督內史冂忙道:“臣等懇請大王指教!” “人之仁義,在於善惡抉擇。國之仁義,則在於權衡利弊。” “大王會作何選擇?” 姬宮湦道:“非我新國人者,孤王便不以善惡抉擇之。” 太督內史冂恍然大悟。 鄀子允誠出征時,鄀國子民便全部四散奔逃。 其中小部分往西逃往楚國,大部分則往北進入周南密林。 媯子騭率玄甲軍,早已砍伐叢林,搭建好大量簡易營帳,供鄀國子民臨時落腳。 姬宮湦只給出三個選項。 其一,向西轉道漢中,填充漢中郡人口。 其二,往北直達風陵渡,隨後趕赴安邑女鹽池。 其三,前往中原。 不少鄀國子民選擇漢中,家無青壯者多選擇安邑女鹽池,只有上百人選擇中原。 對於選擇中原者,待姬宮湦兵鋒親至,便是敵國子民。 太督內史冂道:“東市所獲糧食,多半已調撥至漢中郡。安邑女鹽池人口暴增,恐將再現缺糧之困。” 姬宮湦嘆道:“孤王已盡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