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槓桿推石磨,滷水點豆腐(第1/2 頁)
姬宮湦抵達驪山工業區,已是傍晚時分。 內史仲颸剛忙完紙幣調撥一事,見到姬宮湦現身,當即上前行禮。 “臣拜見大王!方才內外奔走,是以衣飾頗有不整,還望大王見諒!” 姬宮湦笑道:“太造乃九公之一,無需拘泥繁禮。” “大周鑄幣局留存紙幣,已悉數運往東市。” “孤王此行,並非為運送紙幣之事而來。” “不知大王有何吩咐?” “孤王曾命太造調製滷水,用於滷製菽豆之漿,如今進展如何?” 內史仲颸忙道:“據大王所授之法,將鹽水熬製半乾,再佐以香料,確有奇效。” 姬宮湦頷首:“有何奇效?” “恕臣見識淺薄,一時難以用言語詳細表之。” “那便當場試製以觀!” 內史仲颸當即指揮下屬,抬出一口小陶罐。 揭開塞蓋後,熟悉的滷汁香氣頓時四散飄逸。 緊接著,又有下屬搬來石臼,取來浸泡過的菽豆,快速研磨成漿汁。 姬宮湦不等結果出來,便想起前世的石磨。 西周末年,石碾已初具雛形。 以較為平整的石塊作碾盤,削巨木作碾砣,再配上簡易木架拉動,即可用於穀物脫殼與碎粉。 由於石塊遍佈淺坑,需多次碾壓與反覆篩選。 石碾製作成本高,且需耗費大力推動,是以民間多采用較為簡易的石臼。 石臼需反覆提起搗杵,耗力相對減少,卻要消耗大量時間。 石磨則不一樣。 相傳,石磨由魯班發明。 東漢《說文解字》記載:“磑,?也。從石,豈聲。古者公輸班作磑。” ?即磨,磑為別稱。 前世考古學家,曾在秦故都櫟陽遺址中,挖掘出戰國石磨。 由此可以明確推斷,戰國時期便有石磨存在。 姬宮湦並非科技能人,要想攀爬科技樹,只能憑藉常識,選擇科技含量較低,而且容易達成的事物。 造紙、細鹽、甜酒麴以及石灰石皆是如此。 石磨結構並不複雜,分上下兩扇圓石,中間連有轉軸。 上扇磨石頂部有磨孔入料,側邊為延伸磨杆。 下扇磨盤有導流槽。 兩扇圓石縫隙由粗到細。 小石磨可用徒手推動,大石磨則取麻繩與木材,利用槓桿原理,搭建推動架。 姬宮湦儘可能詳細描述,同時在地上畫出草圖。 “依太造之見,製造此類石磨是否艱難?” 內史仲颸早已習慣新名詞,簡單思慮片刻,便得出結論。 “若是鑿石而成,小石磨倒是簡單,大石磨則石碾相差無幾。” 姬宮湦忙問:“若是隻有一名尋常匠人,多久能製成一個小石磨?” 內史仲颸粗略估算:“倘若材料不缺,三日便能趕製。” “驪山工業區目前可有空閒匠人?” “已無空閒匠人,大王若是急需石磨,臣明日可外出徵召,五日之內便可製成首批。” “便如此執辦,越多越好!” “諾!” 談話間,菽豆已成漿汁。 用布帛隔掉大顆粒後,漿汁雖然並不細膩,卻已是極限,足夠用以展示。 下屬早已搭起臨時灶臺,將漿汁悉數倒入大陶鍋中。 用火燒開,豆香四溢。 內史仲颸走到最前方,用木勺從小陶罐中取出滷水,不斷灑入漿汁中。 不出姬宮湦所料,漿汁與滷水快速發生反應。 轉眼間,便化為絮狀。 滷水點豆腐過於超前,以內史仲颸學識,確實難以描述。 待反應結束,早有下屬遞上布帛縫製的袋子。 內史仲颸親自動手,將絮狀漿汁舀入布袋,爾後捆紮袋口。 再將洗淨石塊堆在上方,擠壓水分與塑型。 在此期間,姬宮湦不忘詢問驪山工業區進展。 驪山工業區現有一局九司。 大周鑄幣局工序已日臻成熟,除製作新幣外,已開始試驗新版紙幣。 圖案樣式與金額未變,紙張則更為柔韌耐用。 同時,進一步豐富顏料。 即便往後有人將紙幣泡軟打碎,也難以恢復原狀,以此提升防偽能力。 九司之中,製鹽司與磚瓦司一如往常運轉。 燒炭司則在擴大規模,草木灰已成行業,且天氣漸寒,木炭用量將急劇攀升。 造紙司與釀酒司尚屬保密,需嚴格控制變數。 最後為鍛銅司、冶鐵司、提銀司及鍊金司,中條山礦石密度高,漢中亦有豐富礦石,目前產量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