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縣試(2)(第1/3 頁)
王啟年進入考棚之時,前面已過上百人。他原本想找個離常晉較近的位置,可惜找到常晉時才發現人家前後左右早坐滿了人。
無奈之下,只得重新找個位子。
不多時,大門落鎖,趙知縣將縣試題目公佈。
看到宣紙上那句話時,王啟年登時一愣,繼而心中驚惑不已。先前常晉曾邀他一同習作八股,說是共同揣摩提高,其中就有《憐學一篇。
王啟年對自己的習作不可能忘記,當時常晉還替他改過兩次,讓自己仔細揣摩。
莫非允升事先得到了這次縣試的題目?這個念頭從腦海中冒出不久,王啟年又打消掉。
這縣試雖比不得院試、府試,但也算比較嚴格的。
一般官宦子弟都難以弄到題目,更別說常晉——他雖然有才華,但說到底家中出身平常,縣衙內根本無人。
如此,很有可能是無意中猜中了題目。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考題左右脫離不了四書五經。因此每次縣試,很多學子都會預先背上幾篇文章,以期待能夠撞上大運。而且這種撞大運的好事,每年都有傳出。
莫非今年自己時來運轉了...王啟年沒有再想下去,仔細回憶自己所做的時文,很是順暢的在草稿紙上寫下來。只是論到試帖詩時,他卻有些苦悶,坐在那裡苦苦思索。
破題、承題起講、題比中比,最後成篇大束。不消半個時辰,常晉已經按照記憶,將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書寫出來。
這個時候,常晉扭頭望去,心中撲哧一笑。原來在考場上,古人和後世地球上沒什麼兩樣呀。只見不少人在咬筆桿抓耳撓腮,顯然是尚未想到題目出處。
不遠處還有一個學子伸長脖子,想要偷看鄰座的草稿。
鄰座學子也做的比較絕,直接半斜著身子,左手立起遮擋。當然不會讓對方抄襲,如果縣令大人閱卷時發現兩篇時文相同,肯定會嚴令追查的。
更有甚者,居然互相之間暗中傳遞草稿小抄。
這就是縣試...也太寬鬆了點吧?看衙役來來往往,似乎並不怎麼在意這些考生的小動作。雖然常晉前身已經參加過幾次縣試,但作為後來者他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景象,難免有些目瞪口呆。
正詫異之極,忽見領頭那衙役快走幾步,摁住一個考生的手臂,而後將對方的左手掰開,摳出一團草稿紙來。
"貼身夾帶,帶他去見縣尊..."
幾個手下得到命令,立刻將那考生夾出門去。殺一儆百,經過此事,考棚內氣氛為之一肅,眾考生的動作收斂了許多,再沒有剛才的猖狂。
文章已經做完,但常晉並沒有出風頭的打算,而是詳細檢查穩重是否犯有忌諱,確認沒有任何紕漏,才一筆一劃抄寫在答題捲上。
按照規定,縣試時考生作時文需要先打草稿,然後再用正楷字工工整整謄抄到試卷上,這稱為"謄真"。
謄真規矩相當嚴格,上邊不能有隨意塗抹填充的痕跡,而且也不可有錯別字。一旦試卷上發現有類似問題,試卷就被可能被閱卷官知縣大人直接否掉。
其實以常晉這幾個月做時文的水平,即使沒有縣令暗中提點,想要透過縣試也輕易而居。他體內有神筆文氣,在消化吸收知識、總結規律方面可以說達到了專家級的水平。
抄寫完畢,看時間差不多到中午,常晉並沒有急於檢視試帖詩,而是從竹籃中拿出糕點,又讓旁邊的衙役幫自己打了一碗水,就著在考案上吃了起來。
這動靜引起旁邊考生的注意,不少人看紅日執行到中天,也紛紛掏出準備好的吃食用餐。
吃飽喝足,常晉才重新開啟試卷,題目是"陰陰夏木囀黃鸝"。
在前世地球上,這首詩乃是唐朝王維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