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2/3 頁)
調子。胡就是要快,就是要高速度。胡、趙在經濟建設方面的分歧就是從這時開始的。胡一直這樣繼續下去,鼓吹高速、快上,他在會上講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這些人幹不了幾年了,要用這幾年多於點事,多承擔點責任,以便為下面接班的人‐‐他點名講是胡啟立,少留點包袱。我們給他們背起來,他們接班時就少點包袱。而不要採取相反的方式,我們能幹的也不幹,或者能幹的也不多幹,結果使他們幹的時候,肩上有一大堆包袱。在趙紫陽做政府工作報告前後,特別是到了1982年,要起草十二大報告了,此時爭論明朗化。表現在胡耀邦與喬木起草小組的爭論上。本來這個報告要與趙的報告銜接起來,胡耀邦就說:你們這個報告是以效益壓速度。胡主張把速度放在第一位。提出:&ot;到本世紀末,我國經濟建設的總的奮鬥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億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ot;
從1977年至1984年這一段工作搞得好,鄧小平、陳雲的配合合作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性的因素。起草《決議》和解決華的問題,以及逐步解除華的權力,要趙接替華的總理職務,要胡耀邦接替華的主席職務,鄧接替華的軍委主席職務。在這些問題上,鄧、陳合作得很好,意見是完全一致的。在解決華的問題上,他們是互相配合的。前不久,朱佳木還說到:在解決華的問題時,胡耀邦稍微客氣些,還想給華在領導集體中保留一個位置(十一屆六中全會時華保留副主席位置),鄧、陳不同意。在調整問題上,1980年直至1981年鄧是支援陳的。到了1983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在1980年調整以後,經濟增長指標定在3-4%,所謂&ot;保四爭五&ot;,後來都完成了,而且超額比較多,實際到了7-8%。到了1983年,鄧小平就說:老是這樣,指標定得很低,超額完成那麼大的幅度,這樣不好。這樣,鄧就有點回過頭來對&ot;保四爭五&ot;的指標有所懷疑了。這個東西出來以後,我和房維中對鄧1983年的這個講話做了一點文字上的調整,使之能和以往的調整銜接起來,不致互相矛盾。從這以後,鄧、陳的矛盾就逐步顯露出來。最主要的差別是:一個急於求成,一個穩步前進。愈到後來,愈加明顯。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