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2 頁)
就拿文靖安要面對第一關的縣試來說,縣試考經貼、墨義、四書文和試帖詩,其中經貼就是默寫四書原文,必須一字不差。
墨義名義上是考學子對四書五經的理解,但考生的理解不能與《四書集註》相違背,這跟默寫也沒什麼差別,考生最多能換個寫法表達既定的含義,這就是所謂的「代聖人言」,誰也不能自言其說。
至於四書文和試帖詩就相對看個人發揮了,四書文的格式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股文,試帖詩也要求是「五言八韻」體,考究的題目都從四書裡面挑選。(注1)
那麼文靖安當下的學習目標就很明確了,練字、背書、學八股、學五言八韻詩。
釐清方向,定好計劃之後,文靖安就要考慮解決最現實的問題了。
比如第一項練字,李童生是送了他毛筆和硯臺,可紙墨他還是得自己買。
但紙墨這些文房用具的價格可想而知。
蓮花鎮上的那家書肆,一刀普通的草紙是25張,也就16開大小,那也需要10文錢了,更不要說高檔的宣紙,即便是鎮上一般人家的子弟上私塾,練字都是蘸水在桌面寫,或者用木棍在沙土上練習,紙墨太貴,消耗不起。
文靖安當然也可以蘸水練字,但他想的是這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因為今天缺紙墨,明天就會缺書筆,況且他沒忘記自家那兩畝田的田契還在李童生手中,所以現在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就是賺錢。
有了錢,很多問題便都迎刃而解。
在桃河村這樣的地方,辛勤勞作攢一點口糧是能做到的,想要賺錢則是難如登天,否則村子裡的人也不必世世代代如此艱辛貧窮。
不過文靖安這幾天已經有了靈感。
從陳三娘帶他去蓮花鎮那家鹽店出來後,他就借著前世的化學知識做了一些設想,直到分家那天,他趁亂從文家廚房把陳三娘從蓮花鎮買回來的2兩粗鹽偷偷帶回自己房裡,現在便有了用武之地。
正如文靖安前面分析的,這些粗鹽並非他前世吃的海鹽、細鹽,而是充滿了其他雜質的混合礦鹽,裡面有一半食鹽成算不錯了,這個朝代的人還不懂得分離雜質,提純析出的辦法,文靖安倒是可以做一個簡易的過濾裝置試一試,但能不能成功就要看老天爺是否賞這口飯吃了。
很快,他的機會就來了。
幾天之後到了初十,李童生的私塾逢初十日、廿日和三十日放常假,這日文靖安放假留在家中,文三貴早早下了地,陳三娘和二伯母相約去隔壁村子的大戶人家幫做針線活,她們把安安也帶了過去,因此文靖安得到了自由的發揮機會。
他先把那2兩礦鹽取出碾碎,成粉末狀之後倒入水中,攪拌得到含有食鹽和其他雜質成分的黃褐色溶液。
接著開始製作過濾雜質的裝置,找來一塊麻布,一塊棉布,用麻布棉布蓋在空盆子上方,將布拉緊繃直,外沿用繩子捆住,把剛才的黃褐色溶液倒在布上,進行第一次過濾。
第一次過濾之後,文靖安發現原本黃褐色的溶液顏色果然變淡了,變成了淡一些的黃褐色,粗鹽裡面的大顆粒也被麻布棉過濾掉了,這說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此反覆幾次之後,溶液變成了黃色,不過純淨的食鹽溶液是沒有顏色的,裡面還是溶了雜質,他需要製作進一步的過濾裝置。
這次的裝置相對耗費時間,先找來一節竹筒,把兩頭的竹節砍掉,一頭用一層麻布一層棉布包裹住捆好,將竹筒豎直放置在桌面,第一層倒入洗乾淨的細沙子,第二層倒入碾碎成粉末的竹炭,往上一層倒入洗乾淨的大沙子,上面放一些洗乾淨的棉絮和有吸附作用的乾草,最上方最再放一層洗乾淨的細沙,最終的過濾裝置便做好了。
他先用清水把這個裝置過了幾遍,最後才把之前得到的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