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神器”(第3/3 頁)
每個手榴彈套上個竹子的外殼,這樣就不怕運輸,及行軍過程中,碰碎或者打破瓶口的蠟紙了。同時也可以起到保溫的作用,避免白磷被陽光直射後自燃殉爆。
秦風小心的把手榴彈收藏在地窖中,禁止任何人接觸,然後就一頭鑽進書房忙著設計新圖紙。
這是一款仿照後世景區裡並列式雙人腳踏車,不同點在於明末沒有合格的鋼材也沒有辦法制造出精細的腳踏車鏈條。於是秦風用木頭製作車架子,放棄鏈條傳動,改用鑄鐵齒輪軸傳動。兩邊均設有轉向車把,4個車輪先用木製包橡膠,以後再改用金屬車架和金屬車輪。為了降低重量和防弓箭,使用藤條做車頂棚和車門。車門外可以懸掛盾牌,增強防護外,開車門後,還可以掩體使用。。前車窗,設定可上下翻轉的藤條擋板,擋板上留有細小的觀察窗。平時開啟,便於行車觀察,作戰時放下可以阻擋弓箭。
座椅可以向前放倒,放平後,後鬥和座椅背連成一個平板,可以滿足兩個人躺臥休息。
車體前部,裝金屬尖刺,可以快速衝擊敵方,也可以在防禦作戰時,組成車陣當拒馬使用,限制對方的突擊空間。
正副駕駛上方均開有天窗,開啟天窗,升起座椅,可以半身露出車外。車頂裝有兩具可以左右旋轉,上下俯仰射擊的重型諸葛連弩發射裝置。每門諸葛連弩,備弩箭100發,就像後世快餐店裡的筷子消毒機那樣,雙發齊射。不過連弩也只能對鐵甲以下的敵人有效,面對身穿鐵甲或者棉甲,更甚者是後金的巴牙喇雙甲兵,基本就是撓癢癢了。
同時參照後世的四輪軍用突擊車,在車前設定物架,尾部設藤條編的貨鬥。前置物架可以放置隨身行李,兩側立柱,懸掛戰旗。後貨鬥,容量較大,可以放置更多物資、糧食。整車長約35米,寬約22米,體積不大,便於透過複雜地形。
騎兵行進記錄是蒙古創造的,在進攻莫斯科的戰役中,以每天90公里的速度行軍,不過這是每人三馬才實現的記錄。後金軍隊最高記錄也就是每天45-60公里,後金軍隊普遍裝備的沒人雙馬。算下來,每匹馬也就是日行30公里的速度。馬無法做到載人連續奔跑幾個小時不停歇。通常都是行進1小時,就停下來休息喝水,然後再行進。馬匹的日常草料和豆類消耗10倍與人類,而人類是自然界中的耐力冠軍,只有人類可以不停歇的完成馬拉松。
腳踏車的時速可以做到15-25公里每小時,一個人可以每天騎行100公里。當然這是後世道路平整的條件下實現的。在明朝官道都是土路,一小時也只能做到10公里的速度,那麼一個人一天騎行50公里則是最舒適的狀態。後世日軍進攻新加坡時,發起過腳踏車閃擊戰,每日行軍近百公里,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這是腳踏車創造的最高行軍記錄。
秦風設計完整體圖後,又拆分成各個部分的零件,做了詳盡的設計圖。好在,秦風后世是建築學專業畢業的,對於畫圖設計還是有一定的基礎。沒幾天就完成了圖紙,他找來木匠和鐵匠,將設計圖講解給他們後,交由他們去按圖製作了。
說起來腳踏車,秦風也考慮過單人腳踏車,不過,按現實條件,單人腳踏車只能一人騎行,騎手要帶武器和鎧甲,還要攜帶糧食。而後世的日軍,單兵不攜帶鎧甲,沒有盾牌,只有一把步槍和簡單的裝備。就算體能消耗大,可是下了車子就可以投入戰鬥。而明代計程車兵,火銃射程短,武器射速慢,前裝藥火銃必須站立裝填。這樣士兵下了車還需要穿著40斤重的甲冑,防止弓箭的傷害,所以雙人腳踏車才能滿足大載荷的要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