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貧、富、分、化!”(第3/4 頁)
帝並無多少接觸,並不瞭解他的脾性。
對於這件事,給新政“找茬”,他的心底,還是有些擔憂的。
雖然看炎帝向來的言行,是個聖明之君。
高潔、張瑜等人,也都認為當今聖上是千古難得的聖明之主!
這樣的聖君、明君,你給找出問題,他必定是不會不滿、報復的,只會欣喜,高興還來不及,會得到重用!
高潔、張瑜等人,當然也知道王淹窮盡心力搞這東西的目的是什麼!
就是不甘寂寞、不想在修史書中荒廢了這一生呀!
就是想有所作為呀!
自古以來,這樣的能臣,是不少見的!
翻開史書,那是歷朝歷代都有!
但是,他們能不能成就一番事業、有所作為,卻不是他們所能決定的。
在帝制之下,核心的人物,是皇帝!
皇帝的個人的性格、喜好、覺悟、智慧,決定著他們的命運、帝國的命運!
遇到聖明之主,你提出問題,並提出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皇帝會大喜,重用你,進行變革,你能火箭沖天般迅速升官!
皇帝的性格如果強硬,那麼變革就能持續的推行下去!
但是,皇帝的性格如果軟弱的話,那麼,政策推行一段時間,遭遇反抗之力後,皇帝就會堅持不住,最終半途而廢。
皇帝如果昏聵的話,你提出問題,那就是找死!
·朕御天下,還能有問題?
·明明是天下太平好不好!
·你丫居然說有問題!
·朕看你丫的才是有問題!
·你丫的誹謗君上,是想找死啊!
·來人!拉出去,砍了!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能臣建功立業,那也是要冒風險的!
王淹也是看炎帝有明君之象,才敢不甘寂寞、有所謀求,如果炎帝是個昏君的話,那他就絕不會冒這個險!
與其冒險被砍頭,不如低調了修史書,太太平平過一生呢!
故而雖然有所擔憂,但心裡卻更有六七成的把握!
炎帝是聖明之君,必會高看自己、重用自己!
劉玄點點頭,說道:“朕早就知道你了。你在楚國的時候,朕就對你的名字如雷貫耳了。你是個能臣,朕是知道的。能看出這個問題,就足見你的才能了。”
王淹聽皇帝這樣說,心頭暗喜:“有戲啊!老子又要飛起來了!”嘴上連忙謙遜,連道慚愧。
“貧、富、分、化!”劉玄眉頭起皺,一字一頓的說道,頓了頓,輕嘆一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劉玄的腦海之中,浮現出前世在學校時,課本上的許多詩詞句來。當年為了背誦這些,可是沒少吃苦頭啊!滴水穿石般的學習,令這些句子,深深的刻在了腦海深處。
王淹、高潔、張瑜三個人,忽見今上露出悲憫之色,神情恍惚,吟誦出這些從來也沒聽過的詩句來,不由的震驚!
三個人都悄然從座椅上滑落,跪倒在了地上。
所謂君憂臣辱!
這些詩句他們雖然從沒有聽過,聽起來格調不連,似也不是一首。但是,卻都蘊含著一個調子!
這個調子,這是奏疏中提出來的問題:
這一句話,出於漢書,說的卻是秦時的事。
商鞅在秦國變法,“除井田”,分田到戶,土地私有,“民得買賣”,導致土地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