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徐州內部 派系分明(第1/3 頁)
議事廳內,眾人的爭論聲暫歇,氣氛略顯凝重。陶謙的目光在眾人臉上掃過一圈後,最終落在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身上。他微微抬了抬手,示意道:“商兒、應兒,你們也說說,對於此事有何看法?”
陶商聞言,微微整了整衣衫,向前邁出一步,神色莊重,言辭激昂地說道:“父親,山越在吳郡肆意妄為,對我等世家大族的威嚴是極大的挑釁。我徐州身為一方大州,若坐視不理,恐遭天下人恥笑。且王朗與我徐州交好,此時出兵相助,不僅能彰顯我徐州的仁義之名,更能維護世家大族的共同利益。待擊退山越,我徐州在江東的威望必將大增,日後行事也能更加順遂。”他的話語慷慨激昂,滿滿的都是大義凜然之態,字字句句皆圍繞著維護世家大族的利益。
陶應則微微沉吟片刻,目光沉穩,緩緩開口道:“父親,依兒之見,此時不宜出兵。王朗雖佔據吳郡半壁,但以他目前的實力,實難抵禦山越的攻勢。山越在吳郡勢力龐大,且行事狠辣,如今正處於勢如破竹之勢。若我徐州此時出兵,必定會遭遇山越的頑強抵抗,我軍恐將陷入苦戰,損耗大量兵力物力。倒不如暫且按兵不動,待三月之後,山越與王朗打得兩敗俱傷之時,我徐州再出兵。屆時,山越與王朗皆已元氣大傷,我軍便可輕鬆將吳郡收入囊中,此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策,既能減少我軍的損失,又能盡吞吳郡之地,壯大我徐州的勢力。”陶應說罷,微微抬頭,眼神中透露出一股雄渾的氣魄,與平日裡的沉穩不同,此時的他,盡顯胸有謀略的風采。
陶謙靜靜地聽著兩個兒子的發言,目光在他們身上來回打量,心中暗自思忖著二人話語中的利弊,一時之間,竟也難以決斷。議事廳內再次陷入了沉默,眾人都在等待著陶謙的反應,氣氛也愈發緊張起來。
陶謙兩個兒子截然不同的看法一出,廳內頓時一陣騷動。支援陶商的將領們紛紛點頭,對他維護世家利益、出兵相助的言論表示贊同,“陶公子所言極是,我等怎能坐視山越如此張狂,必須給他們點顏色瞧瞧!”“不錯,出兵不僅能揚我徐州之威,還能鞏固世家大族的地位,此乃一舉兩得之事。”這些聲音此起彼伏,皆是對陶商觀點的擁護。
而支援陶應的將領們也不甘示弱,臧霸站了出來,大聲說道:“陶公子分析得在理,此時貿然出兵,實非明智之舉。待山越與王朗兩敗俱傷,我軍再出擊,定能事半功倍。”孫觀也隨聲附和,“是啊,何必急於一時,儲存實力,看準時機再行動才是上策。”
兩種觀點各有擁躉,激烈的爭論聲再次在議事廳內迴盪,讓陶謙愈發難以決斷。他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與糾結,在廳中來回踱步,心中反覆權衡著出兵與不出兵的利弊。
就在眾人爭論不休之時,令人意外的是,陳登父子竟罕見地站出來支援陶應的看法。陳登向前一步,恭敬地對著陶謙說道:“大人,陶應公子所言,細細想來確有道理。山越之患,由來已久,其在吳郡根基深厚,且行事詭譎。我徐州若此時出兵,極有可能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惡戰,這對我徐州的發展極為不利。不如暫且等待,待時機成熟,再一舉出擊,定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陳圭也跟著點頭,補充道:“登兒說得在理,我等不能只看眼前的仁義之名,更要考慮徐州的長遠發展。此時按兵不動,並非懦弱,而是一種戰略。待到山越與王朗兩敗俱傷,我徐州便可輕鬆拿下吳郡,擴充疆土,增強實力。”
陳登父子的這番話,讓原本支援陶商的眾人都不禁一愣,沒想到這向來在徐州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陳登父子,竟會支援陶應。陶謙也有些驚訝,他停下了踱步的腳步,目光落在陳登父子身上,心中暗暗思索著他們話語中的深意。此時,議事廳內的氣氛變得更加微妙。
陳登父子的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