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的家鄉(第1/4 頁)
我的家鄉位於廣東東部一個市,是個極其美麗的小山村。我生於一九五二年歲末。據老人說我出生的時候正是剛解放初期,都說解放區的天是藍藍的天,解放區的人民笑開顏。
那時候門前對面山,和屋後重疊的山巒,植被茂盛綠草茵茵,處處是高大挺拔的幾十米高、婆婆娑娑的百年大樹,每當晨起站在屋背山頂上,遠眺筆架山,連綿起伏的山峰,雲霧繚繞,宛如海市蜃樓,這樣的風景無不讓人流連忘返。
轉眼間我已過古稀之年,走過七十個春秋,歷經風風雨雨,歷經百般磨難,亦已正式退休十年。退休了在家無所事事,加上子女亦已成家立業。孫女孫子們,也已讀小學中學了,過著清閒無聊的日子。
自己總想寫點什麼,總結人生七十年之平凡歲月。回憶走過的歷程,亦總結人生之經驗及教訓。但又基於自己文化水平有限,而不敢去想,但時至今日終於下定決心奮筆疾書。哪怕寫得平庸寫自己的事,始終堅持的實事求是之精神去寫,去做任何事情都會達到目的。
人生每一個階段的成就不同,每一個時期的樂趣不同,每一個目標不一樣,只要達到了自己所定的目標,豈不是成就?自己做自己的事,下定決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何必顧忌別人怎麼說?
只要凡事首先解決好本身之憂慮,那就放心去做好每一件事,都會感到無比之心安理得,成就自我就是自己該做的事。
我這個村小地名叫應子上,相隔集市四公里左右,據族譜記載建村於清朝時期,一八一零年左右。我的老祖宗就是應子上的開居祖,是從縣城城郊遷居至此。
開居祖叫上生公,上生公共生七子,我太爺爺是上生公第五子邦漢公所生,邦漢公共生五子,我太爺爺是邦漢公之長子,他五兄弟近百年過去,仍才五百多人,這些人都是我太爺爺五兄弟之後裔。
我生在‘柱史家風’的大屋,這座大屋總共差不多有四十個房間,是上生公遷居至此時,定名為應子上時始建的。在十八世紀中葉極度貧困的年月,始建如此龐大的建築非同小可,估計至少經過兩三代人的艱苦努力才能建成就。
這座大屋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計算,如此龐大的工程,如此精湛裝修應該上千萬巨資。整座大屋佔地超過一千五百平方米,總體結構是上五下五,兩槓橫屋加上墊腳屋。
這座大屋牌樓名是‘柱史家風’,也就是鬥池門上的樓名。(這個鬥現代漢文拼音是dou讀第三聲第三聲是用於量米穀的,第四聲是鬥爭的鬥)什麼叫鬥池客家人都知道。
其實整座屋建成之後,由風水先生選好方位和向勢,建一個門樓開一扇門,門的寬度有兩米五十至六十,高也有兩米多,是用兩扇大門板才能關門,這扇鬥池門,是整間屋唯一可供出入的門。
鬥池的鬥,古人的用意是應該用斗量金銀,而放進池裡的意思,實意是將整座大屋比擬成池,大池裡裝金裝銀之意。
為什麼古人把整座大屋,只開一扇可供出入的鬥池門呢?只有返回清朝時期再回到民國期間,戰亂頻頻土匪眾多,人們常遭劫難。把鬥池門關牢就能保整屋人的平安,就可免遭劫難。
這樣一座大屋,屋內人多時就有一百多兩百人。大屋內所存糧食柴米油鹽,食用一兩個月是不會有問題的。這也是前人的智慧結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年的時局,祖先不得不考慮用這種建築保護他們的子孫。
這座大屋從‘柱史家風’大門進去,就見到長約四十米,寬約四米的大天井。走到大天井正中,又見到一扇寬約兩米三十,到兩米四十公分寬的大門,這扇大門就是正屋大門。
正屋樓名叫‘紫雲樓’。這扇大門高度也有兩米二十公分高,門是用兩扇門板關閉的。門板很厚,最少厚度有七至八公分。門板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