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1/5 頁)
延伸到實際的事件當中,不論是政治事件還是社會事件,中國人民總能展現出強大而堅韌的一面。比如當年文革上山下鄉的知青們,被耽擱了那麼些年,不論是“八個樣板戲”,還是“一本《內科學》”,十年如一日,總算是讓這些老前輩熬出來了,成才了。但值得讚揚的該是那一輩人的堅毅,而非是苦難本身。
再比如抗洪,抗災的時候,解放軍戰士們為了保衛人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有時候可能幾天都沒什麼時間睡覺,最後能夠休息的時候,條件可能也供應不上。因而每逢稍大些的天災的時候,經常會有許多解放軍戰士們疲憊勞累,渾身汙漬昏睡在地上,牆角等地方的照片流傳出,令人欽佩。
我個人判斷其中的原因,覺得這種敬佩和感動來自於“犧牲”,戰士們犧牲了個人的許多東西,時間,精力,乃至於生命,去成全了與自己個人無關的事情。但同樣的,值得讚揚的事情是戰士們願意犧牲的奉獻精神,而非是在奉獻的過程中遭受的苦難。
活了二十多年,我偶然間察覺過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許多事情上,人們喜歡強調自己所遭受的苦難。比如說單相思的人喜歡自己感動自己,這就是強調苦難的行為之一。對自己種種所謂的“付出”反覆強調,以此來證明自己明明遭到拒絕卻仍舊在糾纏對方的惡劣行為是高尚的。可這兩者有任何的關係嗎?
這個論證的邏輯實在有趣,就像是判斷一道題做得對不對,依據的不是答案的數值而是做題時付出的努力有多少一樣,匪夷所思,但卻出人意料的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類似的語句還有用“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來反駁別人對於一位明星演技的評價。談論一個人演技的好壞,好似只需要看作品便可,為什麼要扯上所謂的“努力”呢?倘若那些個流量明星真的如粉絲所說的那般努力,這句話能證明的好似也只是此人的確在演戲方面沒有天賦而已。
總結下來,到底為什麼人喜歡強調自己的苦難?我個人認為這是因為人本質上是趨利避害的,厭惡損失。如果消耗了許多成本在上面,也就是“受苦受難”了之後,自然而然地就希望得到回報。但世界的真相是,並非努力就會有回報,厭惡損失的人彼此團結起來,就構成了苦難的邏輯鏈。
大家相互遷就,讓損失了許多的人得到一些回報作為安撫,有時候甚至在法院的判決中,也考慮到了兩邊的賠付能力,讓明明該承擔全責的窮苦一方獲取一些賠償,這究竟是人文關懷還是規避極端事件,我不得而知。單從結果而論,受難的邏輯竟然能夠凌駕於法律之上,讓我頗為震驚。
若是按這個邏輯,當部分人的利益受損的時候,其他人應當奮起維護才是,可近來的事情卻並非如此。
網文整頓的時候,好些個大神的書被404,別說是申訴了,哥幾個連個屁也不敢放,生怕新書也被封了。
網劇整頓的時候,就連去年現象級的《餘罪》,如今你也沒處尋去,換來的也只是兩句唏噓而已。
vpn下架的時候,大家都只是笑笑,說總有辦法的。
誰知道以後還有什麼?
我去年寫隨筆的時候曾寫過這樣一段話,“人活在世界上總要先有了點物質和精神的基礎才能去做真的崇高的事情。跳過這個階段是揠苗助長,不可能有好結果的。你要知道喊得最大聲的人,自己不見得會身先士卒。無視大多數普通人利益的事情不該成為主旋律,也不該提倡。”
讓知青們上山下鄉的人自己沒有上山下鄉,讓各路公眾號被刪帖禁言的人本身的言論並沒有受到管制。
這是一個很快的時代,再煽情再驚人的訊息不到半個月就會淡去。
網文遭管制,網劇遭管制。紅透半邊天的《餘罪》也會被腰斬下架,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