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頁)
歷史和社會)是方向正確的人的研究的座標點。”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三聯書店,2001,第154頁。據此,筆者在下面的論述中將盡量把研究問題與社會歷史相聯絡,由於每個年代的人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不同,同一歷史事件對不同年齡組的人也不一樣。本節所採用的幾個個案,考慮到了物件的出生年代,其中W10出生於50年代中期,W15出生於60年代中期,W17出生於70年代初, W8則出生於70年代中期。
家庭對人的影響是難以去除的。美國生命歷程理論的創立者埃爾德的研究物件、一位經歷過美國20世紀初經濟大蕭條的過來人說:“你以為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但是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會影響下一個人的生活,每一代的生活都會影響下一代的生活。”G�H�埃爾德:《大蕭條的孩子們》,譯林出版社,2002,第467頁。
電話調查的統計資料表明,家庭的文化資本越高,父親的職業地位越高,對子女今後的學業發展和職業成就越有益。
圖6…1中產階層與非中產階層“18歲時父親的職業”比較
圖6…1顯示出中產階層的父親職業主要集中在黨政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管理與技術人員、企業工人和商業服務人員以及企業管理技術人員等職業群體中。而這幾類群體是文化資本相對豐富的群體。
布迪厄所說的“文化資本”,是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背景因素。而“社會化就是兒童藉以獲得一種特殊的文化身份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對這種身份的反應。社會化就是一個生物人轉變為一個特殊的文化人的過程。”張人傑,同前引書,第404頁。文化資本的生產和再生產的最初因素與社會出身、家庭培養密切相關,文化資本總是被烙上最初獲得狀態的烙印,那些在某個階段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的家庭,他們也能依靠歷代積澱的文化資本來獲得發展的動力。
家境非常貧寒的W17,是一位在專業上取得比較突出成就的大學教師,他認為家庭尤其是他父親,對他的影響巨大。他說:“我父親是被革命的物件,他家裡是地主,解放時他16歲。他小時候非常聰明,記憶力驚人,基本上老師講完後就可以倒背。解放以後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但是他已經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各個時期的歷史瞭如指掌,並且以唱歌的形式表現出來。當地有一種風俗,值得尊敬的人死了以後,要放兩到三天,就要有人晚上去唱歌。他就去唱。內容就是從歷史中選擇有教育意義的題材,主要就是勸活著的人怎樣為人處世,怎樣孝順父母,7個字一句,七言絕句。這樣我從小就聽他唱這些歌,到我上學的時候,我的作文和別的成績就比別人勝一籌。”
W17稱自己能夠在作文方面,在語文方面比別人勝一籌,就是受父親的影響。“他平時沒事時就會哼,因為他人緣關係很好,死了人以後他都主動要去,表示對人的尊敬,所以在當地幾個縣都很有名,別人都喊他去,他能夠出口成章。”
W17 家當年的家庭條件非常簡陋,“姐姐和母親住樓下,父親跟我就住在樓上。”但是,越是困難的條件,越使父親緊緊抓住“讀書”這一獲取家庭翻身機會的方式,“一躺下來他就跟我講只有讀書才好,才能光宗耀祖。經常給我念宋徽宗的詩:‘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我就受到這種暗示,就是要讀書。”
中產階層文化資本的獲得(2)
如果說父親鼓勵兒子讀書一開始只是一種文化慣習的話,那麼後來他所受到的來自好友的輕視則更加堅定了父親促使孩子出人頭地的信念。“還有一個故事,我出生時還有一個跟我父親最要好的,生了一個女兒,我父親跟他約定做親家。……後來這個人發了一點財,父親就開玩笑說,我們的約定還算不算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