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5 頁)
40頁。這對於自感處於資訊弱勢的民眾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對於較其他人群更容易打破資訊壁壘的中產階層人群來說,流言的敏感是具備先天的條件的;在這裡,在中產階層的流言傳播對新媒體的利用上,反映的是媒體技術對中產階層心理的征服。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教育和文化資本的獲得與傳承
本章為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基金專案成果。
近年來,社會分層視野中的幹部、工人、農民三分格局逐漸被社會階層多樣化的社會現實取代,“中產階層”在中國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詞語。一般認為,中產階層大多出身於更低的社會階層,透過接受良好的教育,獲得了文化資本,並據此取得較高的經濟收入與社會地位,從而實現社會流動。因此,教育是中產階層實現社會流動的基礎。
本章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從文化資本的獲得、傳承以及確認這三個角度來描述中國中產階層教育方面的特徵,並嘗試對其中的一些社會現象做出合理解釋。
。 想看書來
社會流動:迴圈或再生產(1)
關於社會流動,主要有兩派觀點:一種認為精英群體是不斷迴圈流動的,帕累託是倡導者;一種觀點則認為精英是可以“父貴子榮”,能夠複製的,這是再生產理論的體現。
帕累託是精英迴圈理論的信奉者,在他看來,由於個人繼承的天賦和在等級制中的地位之間不可能完全一致,任何社會都包含著不穩定的因素,因為那些有才幹的人會準備好補充到精英群體中,群眾和精英身上的剩遺物的波動決定了依賴的迴圈。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華夏出版社,2000。一個社會的精英流動越是順暢,社會越是穩定。帕累託指出:“新的精英透過不停的迴圈運動,從社會的下層階級中冒出來,登入上層階級,在裡面發展壯大,隨後衰落、被消滅、消失。”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華夏出版社,2000,第312頁。他寫道:“貴族不會永存。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一段時間後,他們就消失了,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歷史是貴族的墓地。……由於低門第家族的崛起,統治階級在人數上和品質上得到了恢復,並給他們帶來繼續掌權所必需的活力。他們還透過清除自己隊伍中的腐化墮落分子來恢復生機。”張人傑主編:《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第70頁。馬克思對此做過解釋:“統治階級能夠吸收被統治階級中第一流人才越多,它的統治就越加穩定。”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培養中產階層群體的意義所在。美國社會之所以能夠有較好的民主基礎,與其社會具有相對較多的流動機會是分不開的。
但是種種實證研究卻提出了反證。20世紀60年代以後,再生產理論引起廣泛關注。
一是“社會再生產理論”,由鮑爾斯和金提斯等提出;代表人物是阿爾都塞。他們認為在工業化資本主義的社會里,學校教育過程與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經濟—學校的聯結是階級關係再生產的最重要環節,學校是社會控制和社會再製的工具。其主要貢獻是揭示了社會的不平等可以透過學校教育維持和再製下去,因而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考慮教育的作用。
另外一種是“文化再生產理論”,代表人物為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他提出了“文化專斷”、文化資本概念,認為教育制度本身也有其文化專斷,也就是說,佔據統治地位的階層會用制度化的方式將其自身的資源優勢固定下來。本章將主要以這種觀點來論證中國中產階層的教育和文化傳承的現狀。
布迪厄對資本型別進行了劃分,他認為,根據資本在不同場所所起的作用,可以將其分為三種基本形態: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資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