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部分(第2/4 頁)
“抗戰勝利的果實應該屬於誰?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顆桃樹,樹上結了桃子,這桃子就是勝利果實。桃子該由誰摘?這要問桃子是誰栽的,誰挑水澆的。”
這段話,是**在日本投降後第四天的延安幹部會議上講的。他的這段話,形象地揭示了抗戰勝利初期內戰發生的基本原因。
此時的中國國內,從太行山上的激戰,到平漢路上的交火,還有綏遠、察哈爾地區國共兩黨間的爭戰,乃至整個華中、華北的搏鬥,其緣蓋出自此。
如此這般,在《雙十協定》簽字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內戰事實上已在不斷進行,內戰的事實已經客觀存在。不過,所不同的是,此時的內戰尚未成為全國性的,還是限制在一定範圍的,是緊緊圍繞和談而展開的。國共兩黨都沒有停止和談。蔣介石認為他並沒有放棄政治解決的打算;**也講,要繼續在談判桌上與國民黨作鬥爭,迫使蔣介石最終停止戰爭。總之,說到底,這期間的一切“戰”,都是為了“談”,為談判增加籌碼。
**由重慶返回延安後。中國**的總談判代表周恩來仍留在重慶主持和談。
周恩來和陪同**回延安後又返回重慶的王若飛此時的任務是繼續同國民黨代表談判,解決《雙十協定》沒有解決的問題。
10月20日,在重慶的第二輪商談正式開始,地點是宋美齡在市區的住宅之一的中四路德安裡103號。參加會談的代表,**方面是周恩來、王若飛:國民黨方面只剩下了張群。王世傑、邵力子3人。張治中沒有參加,去處理9月份新疆的“伊寧事件”了。
《雙十協定》的第二條規定:“關於政治民主化道路問題:一致認為應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並應先採取必要步驟,由國民政府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集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協商國是,討論和平建國方案及召開國民大會各項問題。現雙方正與備方洽商政治協商會議名額、組織及其職權等項問題,雙方同意一俟洽商完畢,政治協商會議即應迅速召開。”
因此,有關政治協商會議的問題,基本原則已經確定,出席政協會議的名額也已達成協議,暫定37人。現需要進一步商談的,主要是名額的分配、組織及職權等問題。經協商,大部分問題均達成了協議。雙方一致同意,政協代表的名額為36人,由四方面組成。其中:國民黨方面9人,**方面9人;民盟9人:
無黨派社會賢達9人。
然而,到了政協開幕前夕,蔣介石卻又出爾反爾,在代表名額問題上掀起一場不小的風波。
原來,到了政協開幕前夕,蔣介石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民盟與**的關係特別好,在政協會議上可能完全倒向**一邊。此外,無黨派的社會賢達,蔣介石雖然可以拉過去一些代表,但不可能完全控制。這樣一來,**不可能被孤立,國民黨倒有被孤立起來的可能。
於是,蔣介石及其謀士們決定在民盟的代表名額上打主意。
民盟,即中國民主同盟,其前身為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3月由反抗國民黨壓迫,謀求共同生存的各中間黨派在統一建國同志會的基礎上秘密成立,當時定名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參加該同盟的主要有三黨三派,即青年黨、國社黨、第三黨和救國會、職教派、鄉建派。
然而,由於三黨三派並非以黨派名義集體加入民主政團同盟,其領袖和成員都是以個人名義自願履行人盟手續才成為盟員的,因此,原來的備黨各派仍是獨立的,同盟的決議和行動在法律上和實際上對備黨派並無約束力。另外,民主政團同盟成立時,推選黃炎培、張君勵、梁漱演、章伯鈞、左舜生為同盟常委,黃炎培為常委主任,左舜生為秘書長,章伯鈞為組織部長,羅隆基為宣傳部長。民盟一開始就是一個代表資產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