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頁(第2/3 頁)
所有圖書館的禁書了。今天,在古拉格群島上只要提一提伊萬&iddot;傑尼索維奇或我的名字,就被看作大逆不道。但是,當初呢?!當初,赫魯雪夫曾經緊握著我的手在一片掌聲中把我介紹給那三百名以蘇聯文藝界精華自詡的人物:在莫斯科曾使我成為&ldo;頭號新聞人物&rdo;,新聞記者們不辭勞苦地等在我的旅館房間門外;當初曾公開宣佈:黨和政府&ldo;肯定這樣的作品&rdo;;最高法院的軍事法庭引為自豪的是它管我恢復了名譽,(現在大概又後悔莫及了!)而那些上校軍法官們曾在軍事法庭上宣佈:勞改營裡的人們應該讀讀這本書!就在當時,那種沒有聲音、沒有形象、沒有名稱的場力便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作用,它頂住了‐‐於是,我的書便停止不動了!!早在那時它就停住了!只有極個別的勞改營合法地得到了這本書,透過勞改營文教科的圖書館允許人們借閱它。接著這本書便從圖書館藏書中被查禁。如果從外面,從社會上寄給某人的印刷品郵件裡包括這本書,它立即被沒收。於是,自由工人們便非法地偷偷把它帶進勞改營,每本向囚犯們索價五盧布,聽說甚至高達二十盧布(這是赫魯雪夫時期的盧布!這是索取囚犯們的錢!但是,凡領教過勞改營周圍社會的無恥作風的人,都不會感到奇怪人囚犯們帶著它提心弔膽,就像帶著自製的刀子一樣,躲過搜查,進入勞改營,白天藏起來,夜間偷偷閱讀。在北烏拉爾的某個勞改營裡,人們為了能夠長久地閱讀,給這本書包了一層金屬書皮。
既然那個無聲的、但卻為大家所接受的禁令已經深入到勞改營周圍的地區,對於囚犯們就更不必說了!北方鐵路線上的維斯車站有一個自由人婦女瑪麗婭&iddot;阿列耶娃給《文學報》寫了一篇書評,讚揚這部小說。不知是她把價投進信筒了,還是她粗心大意地把信放在桌上被別人看見了,總之,在她寫好評論五個小時之後,黨組織的書記希什金就把她叫去,指責她進行政治挑撥,(多麼會找詞兒!)當場便把她逮捕了。
在蒂拉斯波的第二勞改區有個囚犯叫涅多夫,是雕塑家。他是個雜役,閒時在屋裡用蠟泥塑造了一個囚犯的塑像。不料被區段的長官索洛江金大尉發現了:&ldo;你在給囚犯塑像?誰允許你乾的?這是反革命行為i&rdo;他說著便抓起塑像的腿,一扯兩半,扔在地上,&ldo;這都是因為你讀了什麼《伊萬&iddot;傑尼索維奇》的緣故!&rdo;(幸而他並沒有再用腳去踩那塑像。他走後,涅多夫把兩半塑像藏了起來。)索洛江金向上匯報了這件事,勞改營長官巴卡耶夫立即傳喚漢多夫。不過,漢多夫已經利用這段時間及時地在文教科找到了幾張報紙,記住了那上面的幾句話。&ldo;我們要審判你!你這是唆使人們反對蘇維埃政權!&rdo;巴卡耶夫長官對涅多夫吼叫。(看來他們懂得一個囚犯的形象意味著什麼!)&ldo;請允許我說句話,長官公民!……尼基塔&iddot;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說……還有,伊利喬夫同志也說過……&rdo;&ldo;看你說話的樣子,像是要同我們平起平坐?!&rdo;但巴卡耶夫也只好嘆一口氣。涅多夫在經過半年之後才敢把那兩半塑像拿出來,粘到一起,用巴比脫合金鑄好,終於透過一個自由工人把它送出了營區。
開始在整個第二勞改區搜查《伊萬&iddot;傑尼索維奇的一天》了。生活區進行了全面大搜查。沒有找到。有一次涅多夫想捉弄他們一下:一天晚上,他拿著一本捷維凱良寫的《花崗石豈能熔化戶偷偷看,裝作故意不讓屋裡的人們看見的樣子,並且當著眼線的面故意請夥伴們把自己擋住,而他坐的位置恰好從窗外可以看到。不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