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拿捏突厥(第2/13 頁)
集,不可數也。東極滄海,西盡流沙,縱百勝之兵,橫萬里之眾,亙朔野之追躡,望天崖而一掃。此則王恢所說,其猶射癰,何敵能當,何遠不服!
“但皇王舊跡,北止幽都,荒遐之表,文軌所棄。得其地不可而居,得其民不忍皆殺,無勞兵革,遠規溟海。諸將今行,義兼含育,有降者納,有違者死。異域殊方,被其擁抑,放聽復舊。廣闢邊境,嚴治關塞,使其不敢南望,永服威刑。臥鼓息烽,暫勞終逸,制御夷狄,義在斯乎!何用侍子之朝,寧勞渭橋之拜。普告海內,知朕意焉。”
《清邊制勝》這個詔書,寫得是真好。
第一段說突厥帶來的危害。北魏分裂為北周北齊,突厥東西結交,從中漁利,把華夏的財物都耗費了,惡貫滿盈,為禍至今。第二段說隋朝要採取的措施。我是天選之子,理應興利除弊,不能拿群眾的財物去資助野蠻人突厥,應該拿這些錢財賞賜給將士,徹底打敗突厥,永絕後患,不能學戰國那些國家去賄賂秦國。你看看,這就是大一統王朝的氣魄和格局!第三段說突厥的內憂外患。突厥最近又來進犯,但內部兄弟叔侄爭權不止,外面各個小國家都和突厥有矛盾。第四段說突厥遭受了上天的懲罰,饑荒和災害。第五段說大隋上下眾志成城,熱血沸騰,表示要一舉拿下突厥。第六段說打敗突厥後,咱們的軍隊要做仁義之師,恩威並用,一勞永逸消除邊患,再也不要向漢朝那樣送人質、和親如此屈辱的方式來解決外敵入侵的問題。
《清邊制勝》是輿論戰,是隋朝高層給隋軍將士的定心丸,是一篇戰鬥檄文。
關於帶兵的統帥,楊堅曾想到了戰功赫赫的宇文忻。想當初他可是在北周滅齊、平定尉遲迥之中都立下關鍵功勞的人物,北周皇族中,戰神宇文憲之外最能打的就算宇文忻了。楊堅稱帝后,宇文忻一直被閒置。
宇文忻、宇文愷兄弟,可以說是宇文家僅存的大才了。他們倆能從楊堅的政治清洗之中活下來,實在是楊堅對他們的才能愛不釋手。宇文忻也自視甚高,以為這統帥之才非我莫屬。
結果,高熲一句話打消了楊堅的念頭:“陛下,宇文忻可是姓宇文呀。宇文忻在平尉遲迥之亂的時候就有想法,當時不過是迫於形勢才領軍出征,切不可讓他再帶兵,否則尾大不掉後悔莫及。”
高熲的話,引發了楊堅的深思熟慮。楊堅也並沒有被高熲牽著鼻子走,他也懷疑這是高熲和宇文忻之間的私人恩怨,於是反問:“那你覺得誰作為統帥比較好?”
高熲很聰明,立馬跪拜道:“行軍統帥必須是陛下絕對信任的人,而此人非皇室宗親不可!”
楊堅眼前一亮,急切地問:“誰能擔當此任?”
“非衛王不可。”高熲口中的衛王即楊堅的幼弟楊爽。楊爽自小被嫂嫂獨孤伽羅養大,他和楊堅夫婦的關係,可以說是親密無間,他來當這個元帥,楊堅放心。
楊堅對高熲的建議很滿意,對他的懷疑也就蕩然無存。楊堅任命楊爽為行軍元帥,節制河間王楊弘、北道行軍元帥豆盧績、秦州總管竇榮定、左衛大將軍高熲、彭城郡公虞慶則、行軍總管李充、行軍總管李晃、幽州總管陰壽等將,分八道出兵北征。宇文忻沒能帶兵出征,和他關係好的北周舊臣梁士彥也沒有,二人私下裡就有了怨言。
八路出擊,氣吞長虹,隋軍對突厥反擊戰正式拉開。當然,那個提出“離強合弱”戰略大師的長孫晟也隨同出征。
楊爽也不辜負楊堅的信任,一出兵便積極尋找突厥主力,希望來個開門紅。
2.各路開花
十二日,楊爽一路透過朔州道,在白道(呼和浩特西北)遭遇了沙缽略可汗攝圖的主力部隊,楊爽立刻召集戰前會議。
李充率先發言:“突厥每次犯邊,諸將都以保全部隊為上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