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頁(第1/2 頁)
人生本來是有限的,她的生命更有限。當談起她的寫作計劃時,她堅定地說:&ldo;已經出版了一本,又寫好了一本,現在正在寫第三本。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要一本本地寫下去。生命不息,寫作不止!&rdo;
從身患絕症的劉彤矢老人身上,我們找到了她戰勝困難、戰勝癌症的答案,那就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哺育下造就的特殊的希望和追求!
第32章 群星在太空閃爍
△革命先烈孫炳文的兒子孫泱‐‐父親壯烈犧牲後,母親任銳含著熱淚在黑夜的油燈下寫了一首詩:&ldo;兒父臨刑曾大呼:&l;我今就義亦從容&r;。寄語天涯小兒女,莫將血恨付秋風。&rdo;12歲的孫泱帶著父親的遺囑和母親的期望,歷盡磨難,來到延安,在革命搖籃的薰陶下學習成長。他曾在朱德總司令身邊做秘書工作。後歷任中共嫩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東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文化部長、國家計委軍工局長、重慶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西南電訊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等職。&ldo;文革&rdo;中被江青迫害致死。他留下的著作有《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概要》等。
△毛主席最喜歡的苦衛戰士翟作軍‐‐他守護著棗園窯洞那徹夜不熄的燈光,跟隨著延河畔那朦朧的身影,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個患難與共。就要分別了,心裡怎麼能安寧?作軍披衣走出了窯洞,又看到了主席窗戶上映出的熟悉身影:&ldo;作軍吶,幹革命沒有文化不行,建設新中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過去家裡窮沒法子,今天要補上這一課。&rdo;語重心長,刻骨銘心。作軍擦掉了臉上的淚水,遵照主席的囑託,天一亮就上路了。他進了延安自然科學院補習班預科,直到1943年&ldo;整風&rdo;後。在這3年中,他沒有休假日,全部時間用來學習。只是每隔兩個星期,一定要到主席那裡去一次,每次主席都要詢問他的課程,督促他成長為一名永不脫離工農群眾的好幹部。他離休前任武漢空軍後勤部政治部主任。
△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劉玉堤‐‐1938年,他16歲時參加了八路軍,曾任120師偵察參謀。1941年人延安自然科學院預科學習,1948年到東北航空學校學習,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歷任志願軍空軍飛行中隊長、大隊長、師射擊主任,曾立特等功,被授予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稱號。1953年回國後,任空軍飛行團長、副師長、師長、軍長、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他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共十一大代表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躬耕播種的李鐵映‐‐1985年9月9日,第一個教師節來到之時,鐵映向母校‐‐北京育才小學,向給他知識、培育他成人的啟蒙老師們,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ldo;教師節,使我想起了我的老師在我身上灑下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勤勞動。班主任羅克老師,一直從延安把我們帶到了北京;校長郭林、韓作黎以及吳成保老師、謝奶奶……我們的成長是他們用心血澆灌培育的,向他們致以節日的問候和深切的敬意!&rdo;短短數語,有對延安生活的回憶,有對老師、阿姨的追思,有對光陰飛逝的感慨,有對個人行為的自律……尊師重道永誌不忘,實乃延安兒女的特質。
△蒙族人民的驕子布赫‐‐革命先輩烏蘭夫的長子,1939年赴延安,先後人延安民族學院、延安大學學習。他1947年後歷任內蒙古文工團團長、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