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尋找商機(第2/2 頁)
是他在新加坡打工的歲月。
新加坡房地產的最好時光出現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也就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李曉凡大概記得在1996年,新加坡的房價到達了頂點,每平方英尺售價瘋漲到了近2000新幣,相當於1平方米要55萬元人民幣。要知道那還是1996年,大陸普通工人的年收入才一萬人民幣出頭,上海的房價才兩千元人民幣左右。
李曉凡至今還記得當年新加坡樓市的“瘋狂”,96年前後大量香港新移民湧入新加坡,達到了一個高峰,那時候新加坡幾乎人人都在‘炒樓’。車間裡面的新加坡當地人與馬來西亞pr們天天在討論房價,組長阿德在95年年初賣掉的一間三房(相當於過國內的2房1廳)的二手政府組屋,從3萬多元新幣竟然在96年的年初被炒到20多萬元新幣,翻了六倍,把阿德夫婦的腸子都給悔青了!在96年一套普通的四房組屋要賣到40多元新幣,95年初才5萬元新幣,翻了八倍,實在是令人咋舌!
李曉凡之前讀過新加坡前總理內閣李資政的回憶錄。李資政在回憶經濟危機前的情形時,說:“當時大量的資金被投放到股票和房地產市場,而這些股票和房地產又被人們用來抵押取得貸款,使得資產泡沫進一步膨脹。長遠來看,房地產投機是非常危險的。於是,新加坡政府決定擠壓地產泡沫。1996年夏天,新加坡政府果斷地推出一系列降溫措施,而且都是猛藥……”
李曉凡還記得這些措施包括:任何房地產在買入一年以內被賣出,賣家的所有收益必須繳稅,最高稅率達到28%;對所有地產買賣徵收印花稅,稅率在1%-3%之間;在購買之後3年內出售,將再次徵收印花稅;購房貸款上限為房價的80%;對取得永久居民身份的外國人購房,只提供新加坡元貸款,並且所購房屋必須自住。
此外,李曉凡記得新加坡政府一貫推行的房屋政策,也大大地束縛了炒家的手腳。新加坡房地產市場的最大開發主體是新加坡政府旗下建屋發展局建造的組屋。只有新加坡公民才能購買新的組屋,而永久居民只能購買二手組屋。
新加坡的決策者在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及時遏制了房地產市場的非良性增長,阻止了更多的本地投機資金進場。政策實施後,房價應聲回落。
但是儘管如此,李曉凡記得1997金融危機還是嚴重打擊了新加坡的經濟。房價從此持續下挫,特別金融危機期間房價更是暴跌,當初那些沒有及時退出套現的炒房者套在高位,哀鴻一片。
李曉凡突然覺得這裡面有很大的商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