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第1/2 頁)
陵墓中的珍寶使金國兵將紅了眼,於是開始了更大規模的盜掘活動。他們對小墓採用揭頂的方法,對大墓則從陵臺側坡挖洞,撬開墓頂券石,縋繩而下。每座陵墓都多次遭受洗劫,陵區內什物狼籍,撒骨揚塵,煙火瀰漫,一片混亂。
南宋統治者聽到訊息後,便派三京淮北宣諭使方庭碩到鞏縣謁陵。他見八陵全被金兵盜掘。宋哲宗的屍骨被挖出,撒在地上,很是痛心。回到朝中,聲淚俱下地向高宗講了所見慘狀。高宗敕命河南鎮撫使翟興父子及嶽飛等將官,帶兵到永安趕走金兵,並派專人修葺陵寢。但因河南是金國佔領區,每次戰爭必帶來金兵的報復,所以,永安、鞏縣成了宋金拉鋸戰的戰場,宋軍撤退,金兵復來,挖掘更兇,而且還燒房扒屋,砍樹伐木。於是,松柏茂密的陵地,很快就變成了荒原。
公元1130年,金人在大名府封宋朝的投降官員劉豫為大齊皇帝。公元1132年,&ldo;大齊&rdo;傀儡政權遷都開封。
金兵撤後,偽齊劉豫又派軍隊到永安盜掘陵墓,而且比他的主子更毒狠,更瘋狂。紹興二年的一天,西京奉先指揮兵士李英拿著從宋陵內盜來的玉注碗,在開封拍賣,被劉豫部下抓獲。劉豫見此物晶瑩質美,料非民間之物,便對李英嚴刑拷問;當李英供出是從鞏縣北宋皇陵中挖來的時,劉豫又詳細詢問了金兵盜墓的情況,於是頓生盜墓之心。
為了掠奪墓中的財寶,劉豫專門任命谷俊為淬京陶沙官,負責盜掘汴京附近墳墓;劉從善為河南陶沙官,負責盜掘洛陽、鞏縣一帶山陵及墳墓。劉從善領著一群如狼似虎計程車兵,直奔鞏縣、洛陽,同當時永安縣偽守竇玖勾結起來,以沒有被金兵盜過的墓為主要目標,對已盜過的也要再次挖掘,就連老百姓的小墳小墓也不放過。一時間,鞏縣北宋陵區內外,到處是盜墓計程車兵,被拋棄的白骨比比皆是。他們搶劫之後,為了消除罪證,竇價放了一把火,將陵上建築及園林盡行燒毀。
劉豫的毀滅性盜掘,使那些賴此生活的僧尼、柏子戶等無存身之處,只好流落他鄉。從此,北宋皇陵無專人管理,民盜相繼興起,西京一帶盜墓賊也趁火打劫。
據《宋人軼事彙編》記載,那時河南(洛陽)有一夥盜墓賊,為首者姓朱。他們在盜宋太祖永昌陵時,撬開棺木,盜走棺內寶物後,見太祖腰束一玉帶,想取下來。因太祖屍體重,取玉帶很困難,朱某就用繩子綁住太祖的肩膀,然後與太祖面對面,再將繩子的另一端結環套在自己脖子上,用力抬頭將屍體撐起,解下玉帶。不料這腐壞的屍體由於受到擠壓而從口中噴出黑水,結果噴了朱某一臉,洗也洗不掉了。
後來,這夥盜墓賊被官府捉去殺了頭,但盜墓之風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收斂,反而愈演愈烈。此後,元兵也曾進行搶掠;清末和民國初年,文物古董商又勾結帝國主義分子,收買、掠奪出土的文物。
於是,洛陽盜墓賊勾結本地流痞,竟搭起帳篷,公開挖掘,使北宋皇陵再次遭受洗劫。著名的包公墓就是這時被盜的。1931年,鞏義的賀某盜掘包公墓,並將墓誌抬走。包大人頂著&ldo;包青天&rdo;的赫赫威名,竟也未能倖免於盜墓之難!
包拯墓位於鞏義城南4公里的藝田鎮後泉溝村嶺上。這裡東有青龍山,西有廟洛水,南望嵩高,北與寇準墓遙遙相望,墓在永定陵區域範圍內,東南一公里即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楊、劉二后妃陵。
包拯墓坐北向南,墓象呈圓形,高5米,周長20米,墓前豎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書大字&ldo;宋丞相孝肅包公墓&rdo;。碑陰刻有&ldo;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記&rdo;,因風雨剝落,大都不可辨認。
皇陵分佈區域
北宋皇陵分為四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