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1/2 頁)
也許是一種自由的思想,也可能是對不確定性的迴避,或許也是一種重建,是對破壞了的意識形態的挑戰。尼采前往中國,並在中國使他的傳播成為可能。
當「意志」電臺詢問尼采此去烏鎮的意義,艾許伯格對記者如是說。歐洲知識分子知道詞語的分寸,會說「也許」「可能」「不確定性」……天真的艾許伯格。他不知道,我完全沒有「自由的思想」,沒想到「迴避」「重建」「挑戰」,更沒想到「傳播」:除了極個別人——復旦大學尼采研究者孫周興出席了開幕式,北師大尼采翻譯者楊恆達一週前專程去了烏鎮——我不會相信這裡的大部分觀眾真會在乎這個展覽。我們忙了大半年,只為一輩子叨唸尼采的木心。
此外,艾許伯格,魏瑪的館長們,都不知這位商借尼采文獻的傢伙根本不懂尼采,幾乎沒讀過他的書。此刻尼采的紙片和原版書還在美術館二樓待著,過了元旦、春節,明年三月二十一日,就要撤展打包,運回德國了。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五日寫於北京
開館當夜,尼采情景朗誦《我不是人,我是炸藥》在烏鎮大劇院上演,圖為朗誦開幕之前的影片海報。
尼采特展的尼采照片與簽名。
仿照魏瑪歌德席勒檔案館的十八世紀展櫃,我們製作了高模擬件,存放尼采的親筆手稿。
美術館二樓四號廳闢為尼采特展展場,南牆是木心三幅大畫,西牆是尼采肖像系列,中間案桌是尼采原版書。
展櫃南牆,是民初知識分子王國維、蔡元培、胡適、李大釗、魯迅等談論尼采的語錄。
尼采原版書玻璃櫃。
圖片深處的兩面牆,分別是木心談論尼采的語錄中英文字。
模擬展櫃裡的尼采手稿。
烏鎮的孩子[1]
記木心的英國之行
航班允許抽菸的日子,一去不返了。我甚至不相信有過那種時刻:當紐約機場櫃檯小姐迅速辦理登機牌,同時會曼聲問道:
kg or not kg?
二十三年前為木心英國行拍攝的影像,最近剪輯成片,我一看,驚呆了:只見老先生坐在飛往倫敦的機艙,望向窗外,手裡舉著一支煙。
那麼,與木心同去英國的一九九四年,美國尚未實行全面禁菸。
木心的英國行,是我的南京老友劉丹促成並慷慨出資的。他原先任職江蘇國畫院,一九八一年赴美,未久得英國古董商兼水墨畫愛好者休莫斯識賞,私交甚篤。一九九二年,我介紹劉丹認識了木心。不久他去休莫斯莊園度假,來信說,他點起鯨油做成的十六世紀大蜡燭,閱讀木心。
一九九三年,劉丹與休莫斯擬請木心去英國看看。其時木心仍住傑克遜高地,一九九四年春,我們三人坐在他小小寓所的前廳,一人一支煙,談論此行,劉丹已定妥六月六日木心與我飛赴倫敦的機票,自己則先期去到英國與休莫斯會合,迎候我們。
那天我深知將要遠遊的木心多麼感慨而欣悅——他強忍笑意的神情,我太熟悉了——有哪位中國作家無數次以歐洲各國作詩作文,卻是從未去過?又有哪位老上海人不嚮往英國麼?當少年木心初抵滬上,英法租界尚在,那時他已熟讀拜倫或是哈代,更別說莎士比亞了。
但木心總在我們興奮的話頭之後,故意繞開話題,調笑戲言,扯閒天。
接下來的事,木心寫在他未完成的散文《英倫夜譚》,我能接續的零星交代,是我們總共在休莫斯都鐸時期老莊園待了三週,主人特意請一位法國年輕廚娘全程理廚,其間,休莫斯駕車帶我們去倫敦玩了三天,稍後又去莎士比亞故居。
大部分時間我與木心在布滿橡樹的莊園內外散步,或留他在臥室獨自待著,晚餐前請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