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1/3 頁)
《為普魯斯特哭泣》作者:林煜
一個文學青年的自述多年後,我們藏起眼淚,藏起渾身的刺和期望成為不一樣的自己的念頭。最終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內容簡介】
《為普魯斯特哭泣》是包含&ldo;讀書筆記&rdo;、&ldo;浮世繪&rdo;、&ldo;小說&rdo;、&ldo;遊記&rdo;等四部分的。每一個篇章都充滿了作者對生活的質問和對生命的感悟。林煜先生文筆細膩、優美,這本書記錄了他迄今為止的人生,一個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的創作,反映了這個時代的風貌特徵。
【作者簡介】
林煜,男,1972年生於浙江臨海。1993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新聞系。1998年底加入都市快報社,歷任主任、編委、副總編輯。2001年創辦十九樓網站。2006年底,創立杭州十九樓網路傳媒有限公司,擔任董事、ceo。
2006年,獲杭州新聞獎(人物獎);2010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11年,獲第十屆&ldo;杭州市十大傑出青年&rdo;,同時被授予&ldo;杭州五四青年獎章&rdo;。
=================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絡。
【序言】
不安:挽留內心的言辭
黃石
林煜,與我行事大相逕庭,這幾乎讓我忘了他是我的朋友。正是如此,他必定位於那種常態朋友之外隱匿的朋友。
他曾有過兩次讓我詫異。第一次是多年前法國新小說派作家菲利普&iddot;圖森到訪杭州,為此他寫就隨筆《溫馴的抽象生活》,這是我在此前閱讀到他唯一的文章。語體簡練、潔淨,挪借了菲利普&iddot;圖森段落式的文體,引起我倏忽間的觸動。第二次是他搖身一變,從一個傳統媒體跨界到網際網路媒介ceo,令我對他的性格結構產生令人費解的矛盾性判別。
這是我第一次全面瀏覽他‐‐僅與文學發生關係的部分,也是他的出發點(他本人卻認為是前現實狀態的終結點)。確實如此,但不僅如此。從表面上看,這僅是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一個文藝青年的文字歷程:一些十年前的隨筆,看上去似乎是獻給上世紀文學大師們的感傷輓歌(更早期的短篇小說,則是作者生命遏制性的萌動);從對普魯斯特彌留之際情緒的突襲開始,大致相同的語調述說了維吉尼亞&iddot;伍爾夫完美的自溺、老託爾斯泰宗教式的逃離、納博科夫對於生命戲謔的凝視,以及茨維塔耶娃與裡爾克抽象的悲情等等;其言辭節制有度,之間瀰漫著淡雅的脆弱呼吸,警覺的感傷,像一種為了偉大敘述消失的哽咽。
我不在乎此書的文學價值(純文學性在當代價值坐標中已經丟棄)。它的意義也並不在於作者文學情結的見證。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從中意外獲得了的另一個層面的意義傳導,一種讓我陷入與隨筆中人物共同的不安‐‐為何作者恰好反覆鍾情關注於藝術家們生活的裂縫這一剖面?無論是馬塞爾&iddot;普魯斯特,還是維吉尼亞&iddot;伍爾夫,他和她無一例外沉溺於現實性創傷,這也是困擾所有現代藝術家的共同性母題:藝術或幻想與現實之間回溯性的錯位。正是在無法閉合的創傷性結構中,上個世紀的焦慮、衝動、逃離、幻覺、死亡並非遠離我們,反而獲得了後現實社會中的當代性意義。也許這未必是作者的自覺動機,但這無關緊要,就像一個運動員可能完全不懂力學原理,但並不妨礙他跑得快。
現實的屈辱迫使我們在不安的生活中丟失了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