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5 頁)
萬人,淮軍與練軍又有七十多營,滿人的旗兵也不下數萬人,而我的北洋新軍只有區區七千人,怎能敵過他們呢,況且我在天津一動手,北京哪兒立刻就知道了,那時皇帝可就麻煩了。”
譚嗣同說:“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動手時,就將皇上的硃諭發給大家,並照會各國,那時候誰敢亂動!”
袁世凱說:“我的部隊的軍械子彈,都在天津城裡,營房內沒有多少,必須先將子彈糧食弄足,才能用兵。”
譚嗣同就說:“那就請皇上先將硃諭交給你,你佈置妥當後,就立刻動手。”
袁世凱說:“我倒不敢顧惜自己的小命,但是這事一經紙筆,就難保密了,那時拖累了皇上,你我可都死有餘辜。萬萬不可讓皇上降硃諭,你先回,這事待我好好思量,從容佈置。”
譚嗣同說:“皇上心中十分著急,我也不和你繞彎子了,皇上的硃諭就在我手上,你來看。今兒晚上你和我就必須商量好辦法。”
譚嗣同就將那個硃諭拿出來了,上面寫道:“朕銳意變法,諸老臣均不順手,如操之太急,又恐慈聖不悅,飭楊銳、劉光弟、林旭、譚嗣同另議良法。”
這是袁世凱憑記憶寫出來的,只是個大概意思,袁世凱還記得此硃諭是用墨筆寫的,並不是紅色的硃砂筆。硃諭中另外還有些話,袁世凱推測硃諭中的意思,認為這是康有為等急請皇上變法,皇上卻在委婉的拒絕。
袁世凱當時就問:“你拿的這個並不是紅筆寫的,並且這裡面也沒有圍頤和園的說法呀?”
譚嗣同解釋說:“真正的硃諭在林旭手中(這是袁世凱記誤了,應該在楊銳手中才對),這個是楊銳抄給我的,的確有這個硃諭,十三日前發的。”
第九章 光緒是否準備發動針對慈禧的政變(5)
袁世凱憑記憶寫下來的密詔內容,似乎倒與王照所說有點類似,其相同點有兩個,一個是此詔是頒給楊銳、譚嗣同等四人的,即所謂的軍機四卿,並不是頒給康有為的;另一個是詔中都有不願意得罪、違逆慈禧的意思——王照說的內容是“無違太后之意”,袁世凱說的是“又恐聖慈不悅”。
4.楊慶旭敬獻衣帶詔
1909年,即宣統元年時,帶衣帶詔出宮的楊銳的兒子楊慶旭,忽然向清廷都察院呈交了一份詔書,說這就是當日光緒帝請楊銳帶出宮的密詔。楊銳做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戊戌政變後被殺,罪名是:謀圍頤和園,劫持皇太后。楊銳呈交衣帶詔的同時,要求為其父*昭雪,因為據他呈交的詔書,其中根本沒有光緒欲謀害慈禧的內容,也沒有暗示接詔者救自己的意思。此事及光緒密詔均見羅惇融《賓退隨筆》:
宣統元年,楊銳之子詣都察院上書,敬繳德宗硃諭。既奏上,監國詢慶親王奕劻云何,奕勵言不當宣佈,以傷孝欽後地下之心,乃僅付史館敬藏而已,亦不敢恤楊銳也。是詔當時多錄存者,榮縣趙堯生熙、汾陽王書衡式通先後錄以見示,足見德宗絕無廢太后之心,特當時造謠以重變法諸臣之罪耳。
這段話是說,楊銳的兒子呈交了衣帶詔之後,載灃拿不定主意,找慶親王奕劻商量,奕劻主張這件事不能公開,不然,恐怕讓已死的慈禧傷心,所以這事當時就沒有下文了,也沒能給楊銳平反昭雪。不過慈禧已死,她絕不會傷心,奕劻所說的,只是怕丟了慈禧的面子而已,因為他幽禁光緒的理由之一,就是光緒下詔給康有為等,命他們救自己,圍園擒殺太后,現在原版的衣帶詔出現了,並沒有慈禧說的那些內容,那她豈不羞愧。
衣帶詔的內容是:“近來朕仰窺皇太后聖意,不願將法盡變,並不被將此輩老謬昏庸之大臣罷礎,而登用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以為恐失人心。雖經朕屢次降旨整飭,而並且有隨時幾諫之事,但聖意堅定,終恐無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