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匪夷所思的古董(第2/2 頁)
真是用來盛菜、吃飯的,不然誰要?!
張楠就在90年代見過這麼一戶人家:請客吃飯,裝一隻燉雞的大湯盤就是件西洋瓷器,非常精緻。
結果都不好意思下筷子!
研究老半天,問清了東西的來路,加上因為和主人家是親戚,最後道:“姨,這次吃完,這個大碗您就別拿出來盛湯了,這東西值錢,而且它根本就不是拿來盛菜的大湯盤。”
“那是什麼東西?”
“洗禮盤。”
暈吧?
就是如此匪夷所思!
這戶人家用來擺放水果招待客人的托盤和那個大湯盤一樣神奇:那是一對西洋式的水晶玻璃高腳托盤,極有可能是19世紀威尼斯的手工產品。
那它們原本用來幹嘛的?
估計也是放水果的,只不過絕對不是用來招待客人器具,因為那明顯是一對“貢盤”。
當初破四舊時存進庫房的東西,當然不僅僅有這些相對特殊的器物,一些西式酒店、辦公場所搬到展覽館的普通西式物品也不少。
那時候這些西洋的玩樣要麼送展覽館,要不就私下扔掉、砸碎,不然就等著給自己找麻煩吧!
張楠雖然對這些西洋瓷器不是特別感興趣,但他那幢山頂別墅如果能擺放些上了年紀的西洋古董,內部陳設來個“土洋結合跟潮流”也不錯。
在美國雖然也能買,但到處蒐集也麻煩,加上搞不明白的價格和運輸問題,還不如去甬城淘一批。
……
農博升在那想了想,道:“瓷器、玻璃製品應該還有不少,還有些油畫和老傢俱。那些瓷器和玻璃製品很大一部分是都有使用痕跡所以沒處理掉,還有一批更早,是建國後沒多久就收上來的,因為堆在最裡邊就沒搬出來。
那些油畫原本都要燒掉,當初我看著還是些有名有姓的畫家畫的,就沒讓燒。”
“油畫?”
“恩,我記得50年代中期就送來了,破四舊那會還有一批,那些沒名沒姓的燒了一批交差,好的還存著。為這事,20年前我還給鬥了兩回!我愣是給頂住了!”
“那些油畫賣嗎?”
張楠連忙問。
“你這一說,我倒想起來了,去年底局裡還研究過這個問題,但確定不能賣給外國人,但又巴望著創點外匯。不過這兩樣加起來,這些東西根本就賣不出去,老百姓有幾個外匯?小張,這下可以賣給你呀!”
“哈哈!我到時候去看看。我現在是掛著個華僑的名頭,但東西就算買了,也絕對不會弄國外去。如果真不行,讓我姐夫出面也行,直接用美元。”
“只要不帶出國,一切都沒問題。這批竹簡你已經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買點西洋油畫小意思。到時候我給你估價,不會貴你的。”
別人懂個毛!還不是農館長自己說了算。
文化局能創匯?上頭高興都還來不及呢,付的還是美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