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第1/2 頁)
呂后再問:「接下來呢?」
劉邦笑道:「接下來的事,你也不用知道了。」
這是劉邦最後的遺言,也是他在《史記》上,留下來最誠摯、也最有遠見的話。
劉邦個性豁達,有點大而化之,講話一向喜歡誇大,年輕時,蕭何便曾批評他:
「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史記》上記錄他的大部分言行,均屬於這一類渲染誇大,一副不很認真的樣子。
但從這些遺言中,卻可發現劉邦其實是大智若愚,他對每位部屬觀察得頗深入,分析上也很有道理,這或許便是韓信所稱劉邦有善於將將的天才吧!
死後四天才發喪
劉邦病重時,呂后已獨攬大權,並阻止任何臣屬與劉邦見面。
四月中旬,劉邦去世於長樂宮,呂后不敢發喪,因此與她最信任的幕僚,也是早年便開始侍奉他的沛縣故友市食其商量:
「請將和皇上原都是同事,如今北面稱臣,心裡常有不平。而太子繼位後,年紀又太輕,支援度一定不高,可能會造成天下的不安啊!」
審食其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召集親呂后派的黨人來互相研究。
一向較支援呂后的軍團將領酈商,不久便接到劉邦去世以及呂后有意整肅諸將領的訊息。
酈商立刻往見審食其,並表示:
「我知道皇上已去世,如今秘不發喪,是呂后有意誅殺忠誠度不足的諸位將領,如此天下必亂矣!」
「目前陳平和灌嬰在滎陽有十萬守軍,樊噲和周勃在北方燕、代之地有20萬遠徵軍。他們聽聞皇上去世、呂后欲誅殺諸將,必率軍還朝攻打關中,諸大臣再由內部響應,諸侯們各擁地造反,漢王朝立刻將分崩離析的。」
審食其立刻將酈商的看法轉告呂后,呂后才正式宣佈劉邦死訊,並大赦天下,以令眾將領及諸侯們放心。
盧綰原本便無造反之意,因此和數千騎一直駐營於塞下,等待劉邦病癒後,便親自上京謝罪。
但他一接獲劉邦去世、呂后專政的訊息時,便死了這條心,在面向京師哭祭後,即逃亡到塞外投奔匈奴去了。
劉邦共有八個兒子,長庶子劉肥,母氏不明,是劉邦布衣時代和未有名份妻子所生,現為齊王。次子也就是嫡長子劉盈,呂后所生,繼位為皇帝,諡惠帝。次嫡子劉如意,戚夫人生,現為趙王。再次為庶子劉恆,薄夫人生,現為代王,即日後的漢文帝。再次為劉恢,現為梁王,日後徙為趙王。再次為劉友,後也晉封為趙王。再次為淮南王劉長。最小為燕王劉建。
群臣以劉邦起於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功最高,而諡為漢太祖,尊號為高皇帝,世稱之漢高祖。
編年史《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對劉邦作蓋棺論定的評估中表示:
「漢高祖劉邦本人不修文學,但個性豁達、敏銳、好智謀,能傾聽別人意見。他不講排場,對卑賤職位者頗親切,自監門、戍卒,無不見之如舊。初入關中時,曾與父老約法三章,以最簡約、寬容的法律來作統轄。」
「天下既定後,他命令蕭何整理修改秦法,制定律令九章,由張良、韓信修軍法,張蒼定歷數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又與功臣們刑白馬盟誓,作以丹書及鐵契,藏之於石室、金匱、宗廟中,雖然政權結構尚稱粗淺,但在無前例可循的情形下,其眼光和規模仍稱得上相當地宏遠……」
和秦國因急於中央集權而形成貧血癥的混亂後果,以及項羽只求稱霸為軍事盟主的規劃方法完全不同,劉邦在中央和地方權力分配上,倒頗能很有耐心地讓其各自去調整和發展,他做得雖不算很成功,但的確也是沒有辦法中的最好辦法了。
湯恩比稱劉邦是可與凱撒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