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1/2 頁)
壞處自然是木軌沒有銅軌持久。按照桃源村每年夏秋季會經歷雨季來算,用鐵杉建造的軌道,恐怕每年需要更換一次——但饒是如此,計算下來的成本也遠遠不及同等長度的銅軌。
除了鐵杉製作的木軌以外,桃源村還需要配適適合在木軌上行駛的運輸車輛。村裡原有的木車輪這時被證明強度不夠,在木軌上行駛,沒多遠便磨損了。於是賈放從大觀園裡帶來了事先打好的銅皮,將銅皮蒙在木車輪上使用,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車輪的損耗率。
這天賈放和老村長站在賢良祠附近,一面閒聊,一面觀看村中初見規模的木軌道。
這些木軌連線著剛剛加寬的河道、桃源村,和坐落在桃源村外側的賢良祠。新修的木軌穿村而過,一群村裡的半大孩子偷了大人的車駕出來,你拉我,我拉你,沿著軌道玩耍。
「陶老丈,我近日晚間都在這賢良祠中忙著……讀書,不希望旁人打擾。若是有人問起,還要煩請您代為向大夥兒解釋。」
村長姓陶,這是賈放發現桃源村之後兩三日才聽說的。村裡一千餘口,以陶、李、趙、朱四姓居多。村中時有與外村通婚的,但是近十四年來,還沒有外姓新戶遷入。
陶村長趕緊說:「不敢,不敢!」
村長回答的時候,賈放盯著對方的雙眼,想看清楚對方的反應——他知道自己在桃源村裡的活動軌跡是反常的。最近這些日子裡,他都是早晚住在賈府,白天的時候在桃源村,每天兩頭跑。
像賈放這樣,說是在桃源村暫住,卻每天早晚都獨自「待在」賢良祠裡,不與人見面——久而久之,真的沒人起疑嗎?
陶村長的反應卻很瞭然:「三爺是貴人,自然比不得我們這些只曉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莊稼漢。再說了,近來您每晚在賢良祠後面的小屋子裡挑燈苦讀,那燈光騙不得人,村裡人人都是瞧得見的。」
「三爺別單只顧念我們,三爺更要顧念自己的身子骨才是。」老村長話說得很誠懇。
原來如此!
原來他每天晚上透過賢良祠返回大觀園,祠後的小屋裡竟是有燈光的。
賈放忍不住想起他第一次來稻香村時候見到的燈光,感情這燈光在賢良祠也一樣會出現——而且還替兩邊交替出現的賈放打了掩護,讓全體村民都以為他實際上就住在賢良祠的後面。
賈放的心情登時大為舒暢。
他深吸一口氣,望著眼前桃源村的景緻。這季節已是仲春,桃源村一帶地氣溫暖,遠處山巒上野生的杜鵑已經開了個漫山遍野。夕陽西下的時候,遠山上火紅的一片又一片。
但在賈放眼裡:木軌已經將青坊河、桃源村和他身後的賢良祠聯絡起來,形成了對外交通的初步基礎。桃源村很快就將擺脫原本出產單一、幾乎與世隔絕的過去,開始……走上多元化發展的道路。
賈放在陶村長面前也用上了這樣的說辭,只不曉得對方是否能夠明白他的意思。
「從今以後,桃源村對外往來交通就會便宜得多。村裡需要什麼,儘管去外頭採買便是,如果買不到的,就跟我說,我來想辦法。」
「村裡頭有好的出產也可以考慮著與村外頭交換。我看那風乾的稻花魚就很不錯,等販鹽的行腳商人來了,你們就用我這次給你們帶來的銅錢多買點,回頭多醃些稻花魚,爭取販到外村去,村裡婦人們需用的針頭線腦什麼的,這錢不就都有了?」
「除了稻米之外,你們自己捕的魚,餵的豬,養的雞,就都是你們自己的,是自己吃還是販到外頭去,我一概都不過問。」
賈放一個勁兒地鼓舞桃源村「發展副業」:糧食產量高是個非常棒的基礎,再發展些副業指定能錦上添花。
他給陶村長描繪了一副動人的畫卷,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