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部分(第4/5 頁)
可以借鑑的兵書戰例很多,也有很多軍事理論可以參考,但參謀們寫出來的東西,楊靖宇總覺得生吞活剝、生搬硬套的理論過多,不能很好融和著抗聯作戰特點而寫就。言必稱孫子兵法、克勞塞維茨、沙波什尼科夫等等,大而空。甚至有的參謀認為這是一次總體游擊戰,將這一次大的戰役分解成一個個小戰鬥來為自己的觀點證明。
這些都不是楊靖宇所要的,他要的是理論聯絡實踐,貼切而具體的東西。畢竟大而空的東西是要害人的,他實在不想把這東西呈送給中央。
他對自己寫的東西也不滿意,他已總結出這是一次積極的防禦戰這個層次上了,甚至能很詳細的闡述他是如何虛實結合,如何部署精銳奇兵打擊敵側後等具體戰術,部下如何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如何發揚不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等精神層面的歸納上。但他總覺得精髓未抓到,缺乏一股內在的理論支柱。
這種規模的戰役不能說打完就算完了,不能說稀裡糊塗勝利了就一切都好,下次呢?如果形勢大概相同,是不是也要這麼打?如果輸了呢,都不知道到底是如何輸的,就像不知道這次是如何贏的?這絕對不可以。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事指揮員,成長為可以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帥,需要學習,需要不恥下問。
他決定問問馬遷安,不能讓這小子在醫院裡待的太舒服了,聽說這小子已經能坐著輪椅到處跑了,出一點難題給他活動活動大腦不算為難他吧?
似乎楊靖宇的“難題”根本沒有難住馬遷安,楊靖宇電文發出後的第二天就收到了馬遷安的回電。
回電中馬遷安不忘了東拉西扯問候老首長,彙報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將楊靖宇急的直撓頭,想略過大段大段的“廢話”,又怕廢話裡有東西,只得耐著性子看了兩頁又臭又長的“絮叨”。
“這個臭小子,看樣是有備而來。”
第三頁終於進入正題,馬遷安先簡略回顧了一下整場戰役的背景和每場戰鬥的經過,當然在他昏迷之後發生的事他肯定是透過別人那裡知道的,這也說明馬遷安一直關注這場戰役,瞭解之細緻比司令部的參謀也不差分毫,也許就是參謀告訴他的。
進入正題後,馬遷安的電文其實也只闡述了一條理論,那就是技術決定戰術。
馬遷安指出,抗聯一直強調的戰鬥精神和軍事謀略應用在這場具體戰役中,並不比日軍出色多少,日軍在武士道薰陶下,戰鬥精神一直很強,可以與抗聯正規軍相提並論,所以在這方面兩軍半斤八兩。軍事謀略方面,日軍中規中矩之中,也經常忽出奇謀,伏擊、偷襲、包圍、正奇結合也發揮出色。
但是日軍唯一比抗聯差的就是武器方面,重武器相當,甚至後期有美國人的飛機助戰,重武器還稍稍超出日軍,在輕武器方面日軍比照抗聯差一個層次,在這種崇山峻嶺背景下的,兵力相差不是很懸殊的情況下,彈藥投放量起決定性作用,防禦戰能取得勝利不足為奇。一句話,這是一場單兵衝鋒槍對步槍之間的戰役。
最後馬遷安還“大言不慚”的請求道,如果再有這樣的戰役,請楊靖宇一定讓他指揮指揮,也好給臉上貼貼金,掙一個名將的名聲,名聲不要太大,像朱可夫那樣。
朱可夫?還名聲不要太大?楊靖宇差點下意識打翻了水杯。不過轉念一想,楊靖宇又回憶起馬遷安對朱可夫的評論,馬遷安認為朱可夫就是一個純靠技術兵器優勢堆起來的名將,想想他打的那些戰役戰鬥,大部分都是用超出對手的人力和物力打贏的,還真有點馬遷安說的那個意思。
馬遷安這傢伙,唯武器論啊!如果圍繞著這條理論來寫戰役總結,自己是不是也會背上唯武器論的名聲?而且這種總結對中原地區的八路軍、新四軍沒有什麼指導意義,他們並沒有什麼強於日軍的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