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2/2 頁)
德當作一個據點,來策劃共產主義對西德的征服,進而征服整個西歐(列寧不是說過&ldo;誰掌握德國就掌握歐洲&rdo;嗎?)。共產黨預料戰後可能發生的混亂,以及他們深信會妨礙經濟復興的不景氣,都將有利於他們的圖謀。但是如果他們要想抓住這一時機,東德的政權就必須做出相當好的政績來。
蘇聯戰爭賠償委員會對莫斯科(也許是對莫洛托夫)直接負責,但是似乎同朱可夫及其後任索科洛夫斯基所領導的駐東德蘇軍當局有著密切的聯絡。宣傳鼓動部的領導人圖爾帕諾夫是日丹諾夫的主要代表,他受過工程師的訓練,二十年代曾經在德國住過很長一段時間,在戰時曾擔任紅軍的政委,一度有人把他恰當地譬喻為&ldo;俄國的埃裡希&iddot;馮&iddot;施特羅海姆&rdo;。他很有才幹,冷酷無情;富有幽默感,但是很不善於體察別人對他的看法。此外還有政治部主任兼朱可夫的顧問謝米諾夫,似乎代表第三種政策,謝米諾夫看來象是貝利亞而不是莫洛托夫任命的人。這個人與大多數布林什維克官員相比,對西方的思想與文化有較深的素養,他必定不會象打了勝仗計程車兵或頭腦頑固的宣傳工作人員那樣對蘇聯的實力和前景有那麼大的自信。他對於下列兩種政策所孕育的危險性大概早就有所瞭解:一是旨在使德國分裂,二是企圖以東德為跳板進攻西歐。象處在謝米諾夫那樣地位的人,很可能認為在不犧牲蘇聯既得利益的條件下,採取一種保持德國重新統一的道路暢通無阻(不管這種統一是否取得西方國家的同意)的方針更為上策,因為這樣的德國最終可能證明比一個違背其自身意願而共產主義化了的德國更有條件成為蘇聯的有益的盟友。顯而易見,這種政策乃是三國同盟和拉帕洛政策的直接繼承。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