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2/3 頁)
憶似水年華 》:&ldo;我們坐在岸邊的菖蒲花叢中休息。在假日的天空,一朵閒雲久久地徘徊。不時有一條悶得發慌的鯉魚躍出水面,惴惴不安地透一口氣。這正是野餐的時間。我們要在這兒呆好久才回家;在草地上吃點水果、麵包、巧克力,聖伊萊爾教堂的鐘聲沿著地平線悠悠傳來,聲音雖弱,卻依然渾厚而鏗鏘;它們從那麼遠的地方,穿透一層層的空氣,卻沒有與空氣混合,一道道聲波的連續的顫動給鐘聲四周留下一條條稜紋,掠過花朵時發出陣陣共鳴,一直到達我們的腳邊。&rdo;
跡近於野合
在郊外或公園的草地上野餐,曾經是一種布林喬亞生活的典型方式。
普魯斯特的&ldo;讀圖版&rdo;,首選馬內同一時代的作品&ldo;草地上的野餐&rdo;(la lazione sull&r;erba,原名&ldo;沐浴&rdo;,1863年)。草地上,確有若干普魯斯特提到的&ldo;水果、麵包&rdo;散見於畫面左下角,不過最為觸目驚心的並不是這些&ldo;野食&rdo;,也不是畫面後方正在進行的浴足活動,而是作為主角的全裸白種女性。無論是站在衛道及衛浴的立場,與其說是野餐,卻已跡近於野合,或曰野合後的野餐。
其實,飲食男女這兩件事情,當初都是一種戶外活動。在人類的穴居時代,連&ldo;戶&rdo;都沒有,&ldo;戶外&rdo;和&ldo;室內&rdo;完全無從談起。一旦從戶外移至室內進行,便成了文明進步的標誌。士別三日,當他們從室內搬回到戶外時,已是今非昔比,則又標誌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已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了‐‐最起碼僅就飲食這一部分而言。
然而,形式是變了,但就飲食的內容而言,野餐卻大不如室內來得豐富和精彩。普魯斯特記憶中&ldo;在斯萬家那邊&rdo;的野餐,不過&ldo;在草地上吃點水果、麵包、巧克力&rdo;而已。冰心奶奶則這樣描述她年輕時在威爾斯利大學的野餐生活:&ldo;一個星期日,我們約定在那廊上野餐,我帶的是兩斤大餅,半斤醬牛肉,和一瓶水……虹帶著一包花生和幾塊糖。那時我們彼此都已知道對方是拉著一車重擔的小牛,更不在這些事上客氣,而且我們都吃得十分香甜。威大的風景,是全美有名的。我們常常忙中偷閒,在湖上泛舟野餐縱談。年輕時代,總喜歡談抱負,我們自己覺得談得太誇大一點,好在沒有第三人聽見!&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