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第2/2 頁)
什麼偏偏把鄭國放在最後呢?因為這一戰當初的緣起,就是魯國在犒勞聯軍排座次時依照的是爵祿等級而不是戰功,公子忽生氣了,這才發動了報復之戰。《春秋》於是特地改變了一貫體例,雖然公子忽是禍首,但偏偏還要按爵祿等級來給他們排序,還是把鄭國排在最後,由此彰顯魯國「猶秉周禮」。715——如果這也算一則春秋大義的話,倒是很有幾分反諷味道的。
從《春秋》和《左傳》這段記載來看爵位等級,似為明證,但深究一下好像還有疑點。先看一下《左傳》原文:
初,北戎病齊,諸侯救之。鄭公子忽有功焉。齊人餼諸侯,使魯次之。魯以周班後鄭。鄭人怒,請師於齊。齊人以衛師助之。故不稱侵伐。先書齊、衛,王爵也。(《左傳·桓公十年》)
魯國排座次把鄭國安排在後邊,原文是「魯以周班後鄭」,用的是「周班」這個詞,楊伯峻的注釋是:「依周室封爵之次,鄭應在後」;《左傳》解釋《春秋》之所以把鄭公子忽報復之師的參與者次序記為齊、衛在前,鄭國在後,原文用的是「王爵」,楊註:「王爵即周班」。716那麼,這個兩次作為座次依照的「周班」(王爵),到底是爵位等級呢,還是周天子授予爵位的先後?——後者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至少也不能輕易排除後者成立的可能。
如果看看周天子授爵的先後次序,齊國的始封君是姜太公,衛國的始封君是康叔封,這兩位都是在武王克商以後就獲得分封的,而鄭國的始封君鄭桓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是在宣王二十二年才獲得分封的。那麼,如果按分封次序之先後來排座次的話,齊、衛兩國也確實應該排在鄭國之前。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