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計劃經濟,最適合俄國(第3/4 頁)
經過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終究是起不到半分作用。
但身為政治家,就不應該因為這是長輩遺留而不去處理。
所以,當他接下如此重任之後,便思考如何處理眼前的一大堆問題。
農民、工人、市民、資本。
而如今,他卻看到了一些不一樣的亮光點出現在學校裡面。
他決定要與這位年輕的公主聊聊。
與之前的試探不同,這一次,他是想聽聽別人的意見。
很快,瑪利亞來了。
擺在二人面前的是兩杯清水。
辦公室裡面沒多少東西,就連一些文人最常見的書櫃書籍都沒有。
映入眼簾的,只有幾支鋼筆,幾本已經被翻得舊黃的書,還有幾件不算嶄新的衣服。
某些時候。他是一位堅定的達爾文主義者,可是在某些時候,他卻又是一位現實主義者。
多餘的裝飾不需要。
只要有自己在此,這間不大的辦公室就充滿書氣。
瑪利亞坐在在他的對面。
這是他第一次認真審視這位公主殿下。
被他捧在手上的,是瑪利亞的論文。
他以平靜溫和的語氣,開門見山的問道。
“殿下,這是您寫的論文嗎?”
他的話十分平淡,卻掩蓋不住自己的一絲期待。
“對,是我寫的。”
對於這種事情,瑪利亞沒必要隱瞞。
儘管她的風格以低調為主,但在學校裡面,她必須讓自己的成績變得高調。
最好是高調得,如同一座山峰峰頂。
“很好,但我可以考你一下嗎?”斯托雷平如此問道。
他相信這是眼前這位公主所寫的論文。
然而,有多少水分在裡面呢?一切都不得而知。
所以他想試試看,這位公主能有多少才華。
翻開手上的論文,優美的俄語映入眼簾。
斯托雷平以平靜的語氣,再一次問道。
“殿下,您認為,《薩伊定律錯在哪裡?”
很廣的一個問題,並沒有針對性地提出那一方面出錯,而是直接指向《薩伊定律這條經濟學理論。
這讓瑪利亞擁有了充足的思維發散空間。
不需要思考對方的身份,也不需要明白他的目的。
擺在瑪利亞面前,只有一個十分純粹的任務。
以一個極為優秀的成績和聲望,進行畢業。
大腦快速運轉,辦公室內的空氣逐漸粘稠凝固。
“是思維方式的錯誤。”
這個念頭剛浮現腦海,瑪利亞便脫口而出。
自信的她,便接著說道。
“《薩伊定律將市場定義成一個理想的環境,不會產生過剩危機,更不可能產生就業不足危機,可是,事實上真的就如此理想嗎?”
引導性的反問,讓斯托雷平陷入沉思。
問題的思考,最好有一個參照物,否則很容易陷入死衚衕。
瑪利亞對這道理十分清楚,所以她提出了一個參照物。
英國。
“雖然我是俄國人,但英國畢竟是我們的鄰居,它更是工業先驅,我就以它來舉例吧。”
以英國為例子,這一點十分正常。
每逢思考如何解決俄國當前問題,斯托雷平都會將去翻看英國的工業歷史。
因為,英國就是一個最大的工業歷史博物館。
就連八小時工作制度,都是先從英國這邊率先實行。
這位公主以英國為例子,恰好迎合了斯托雷平的思考方式。
他點了點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