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端午節和賽龍舟最相配哦(第1/2 頁)
明光十年,農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來臨。
大魏的端午節,跟我們那個世界差不多,也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做“屈原”的賢臣。只是風俗更細緻,節日氣氛更熱烈。
每年端午佳節,大魏民間有幾項風俗是必不可少的:
一、賽龍舟,端午節的標配。
二、裹角黍,也就是包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造型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三、打絡子,編“長命縷”。用青、赤、黃、白、黑等五彩絲線合成細索,也有講究些的人家成日月、星辰、鳥獸之形狀,上刺文繡、金縷,稱為“長命縷”,或稱“續命縷”、“五色縷”、“朱索”等名。
時下,有人將長命縷佩於胸前,有的綴於臂上,一是祈盼闢兵災,延壽續命;二可顯示婦女養蠶繅絲之功。
不僅如此,時下還有人把這些東西作為定情信物互相贈送,擲果盈車。
四、掛艾虎。魏人善巫,認為艾能驅瘟除邪,五月五日用艾製成人形或虎形懸掛門上,也有剪綵為虎,上黏艾葉以隨身佩帶者,均稱之為“艾虎”,有詩云“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五、飲菖蒲酒。菖蒲具有性溫味辛的特點,能開心竅,祛痰溼,對治風寒傷肺、胃病均有較好療效,適宜苦夏之人飲用。
六、雄黃塗口鼻。
端午節的時候,人們用雄黃,再加上白芷、薰衣草等香料混合調成的酒,認為這樣可以避蟲毒,家中有總角小兒的,就由長輩在眉心以雄黃酒搭配硃砂點上一顆紅痣,遠看去就像觀音座下的善財童子,非常討喜。
成年男子則會將雄黃酒塗在額頭、耳朵、手足等部位,以殺菌、防病、驅蟲 ,因為這樣看起來非常野性威武,也認為可以用來驅除妖魔和蛇毒。
其實,在現代醫學上來說,將雄黃新增到白酒或自制的黃酒中,確實具有抗菌、驅蟲、解毒的作用,但這樣其實很不衛生,直接入腹有微毒,也容易引起腹瀉。
當然,古時候的人也不傻,發現直接喝雄黃酒會引起身體不適後,就很少有人拿來直接沖泡飲用了。
昨日,魏昊剛從京運碼頭被親爹和朝臣一路迎回到自己的東宮。今天,又一大早被親爹領著來京郊的護城河做吉祥物。
對於寅時即起這件事,小太子魏昊表示自己接受良好,
“父皇,您高興最重要,兒臣不累!”
是的,本來就對自己父親極端依賴的小太子,在出門遊歷一番,見識過父親治理下的大好河山後,更添孺慕之情,已經徹徹底底變成了一個“爹控”。
龍舟賽的地點設在大魏都城的京郊,那是京都的外城護城河,戰時可防禦敵襲,現在國泰民安就成了百姓遊玩踏青之所。
每年,大魏工部都會定時修葺河邊龍舟看臺,以供百姓和權貴共賞龍舟。
說是看臺,其實就是二十來層寬闊的大臺階,最後三層還造成遊廊的形態,以竹簾隔成一個個小房間,供身份地位高些的女眷休息。
魏熙是皇帝,皇上的座位自然在地勢最高,視野最好處,是帝王看臺,也是一座臨水殿。臨水殿雖不比行宮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有威儀寬廣的觀景臺,方便皇帝招儀重的大臣同樂,算是一種施恩;還有偏殿和幾處廂房,供帝王和大臣們休憩。
說話間,明光帝跟兒子已在偏殿內歇下,只待時辰到了,宣佈開幕。
明光帝擔心兒子剛長途跋涉回來,又給拉來做吉祥物,身體會吃不消。特特命內侍監,多多地準備肉食,給孩子補補體力。
魏昊趕緊拍拍胸脯,“爹爹您開心最要緊,兒臣不累!”
“哈哈哈哈!好孩子,阿爹的好昊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