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第2/2 頁)
?
六七十年代有句轟轟烈烈的口號是「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這句口號一直統領到改革開放前。所謂的「農業學大寨」指的是大寨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當年它被當做全國農業學習的先進物件,全國上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張英接過電話,糾正道:「是宅院的宅,不是寨子的寨,他們村和你們村差不多,不過他們村是開採梯田,靠艱苦奮鬥改善生活。」
張英曾經去考察過,大宅的艱苦是真的艱苦,但他們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兩個村都挺有意思的,都是差不多的地形,山陵、山地多,大宅村把山陵挖成梯田,而上溝村是山上該種茶種茶、該種果樹種果樹,把茶葉遠銷港城、把水果榨成汁開了果汁廠。
祝山被大宅精神打動是很自然的事,但張英認為他們省的上溝村也不差,某些方面成績更優越。上溝村的模式更有生命力,有不斷重新整理紀錄的高產糧食,還有出口創匯的特色產業,不僅自給自足還有餘力供給周圍。
張英認真地說:「蘇葉同志,省裡要你們盡全力去爭取這個機會。」
名字不一樣,但有「梯田」是十有八九相似!蘇葉冷靜下來,他們要和大宅村一起競爭典型,為什麼不能和他們比?
挖梯田也有弊端,強行改變自然地形,雨水多的年份容易造成山體滑坡。上溝村走的是華西村和小崗村的路,綜合了改革開放的思想,別的不說,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這就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扶貧的思想路線!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